湘潭毛主席故居

2024-12-05

一、历史渊源

(一)故居的诞生与发展

韶山毛主席故居始建于 1878 年,由毛泽东曾祖父毛祖人买下此地。经过几辈人的努力,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将草房改成瓦房,增大为十三间半。整栋房子建筑面积 472.92 平方米,占地面积 566.39㎡,大小房屋 20 间。东边是毛主席家的房子,共 14 间;西边是邻居的房子共 5 间;厅屋两家公用。

1893 年 12 月 26 日,毛泽东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毛主席故居名为上屋场,坐落于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的小山冲中。这是一幢土木结构,坐南朝北,呈凹字形(俗称一担柴式)的农舍。房屋是泥砖青瓦,南方常见的普通农家住房。它前面是毛主席少年时代种过的稻田和游泳过的池塘,后面是长满青松翠竹和其他杂树的小山,左边是菜地树林,右边是菜地、稻田和晒谷场。

(二)革命岁月中的变迁

在革命时期,毛主席故居历经坎坷。1929 年,毛家老屋被国民党政府没收出租。解放后,毛家老屋由当地政府收回,并给了里面的住户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安排毛泽民的发妻王淑兰和韶山冲老党员毛月秋(毛泽东族叔)负责管理、接待工作,毛家老屋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

(三)门匾的变迁故事

韶山毛主席故居经历了四次题匾变更的故事,每一次变更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意义。

1951 年 2 月,毛泽东故居的第一个门匾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 挂了起来。这第一块匾额明显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感情色彩,匾额的书写由毛泽东的塾师毛宇居来完成。毛宇居在当地人中间极富人望,被尊称为 “纯儒”,又称 “韶山一支笔”。在毛泽东的早期生涯中,毛宇居曾经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1953 年,毛主席在北京接待来自家乡的亲友时,毛月秋提起了几年前题匾的事情。毛主席却连声说:“这个不妥,不妥。‘伟大’两字不是封的,我不敢当,哪里会一写伟大就伟大呢?” 毛主席的意见带回去后,湘潭县委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建议,决定把第一块门匾撤换。随即,湘潭县委上报湖南省委批准,第二块门匾 “毛泽东同志故居” 于 1955 年 3 月,挂在了上屋场。

1961 年 4 月 9 日晨,刘少奇来到韶山冲参观。他凝视着 “毛泽东同志故居” 几个大字,沉思一会儿后指了指门匾,轻声问工作人员:“你们知道这个门匾是谁提议写的吗?” 工作人员摇摇头。刘少奇缓缓说道:“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故’字,有‘过去’和‘去世’两种意思。我们的毛主席身体很健康,应当把‘故’字改为‘旧’字。” 根据这个提议,湖南省委办公厅下文同意将 “毛泽东同志故居” 改为 “毛泽东同志旧居”。1961 年,郭沫若为旧居题写了 “毛泽东同志旧居” 的匾额。

1983 年,时值毛主席 90 周年诞辰,韶山管理局派人到北京,请邓小平题写故居和纪念馆的匾额。邓小平几易其稿,挥毫题写了 “毛泽东同志故居” 和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两块匾额。如今,毛主席故居和纪念馆用的就是邓小平的题字。

二、特色亮点

(一)独特的建筑风格

韶山毛主席故居呈现出独特的土木结构 “凹” 字型建筑特色。其总占地面积为 566.39 平方米,建筑面积达 472.92 平方米。整座故居共有大小房屋 20 间,东边是毛主席家的房子,共 14 间;西边是邻居的房子共 5 间;厅屋两家公用。故居为南方常见的普通农家住房,泥砖青瓦,坐南朝北。房屋前面是毛主席少年时代种过的稻田和游泳过的池塘,后面是长满青松翠竹和其他杂树的小山,左边是菜地树林,右边是菜地、稻田和晒谷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呈现出浓郁的田园风光。

(二)丰富的参观价值

毛主席故居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原因在于这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浓厚的革命情怀。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毛泽东及其家人的卧室、堂屋、厨房等。走进毛泽东的卧室,里面的床、柜、折衣凳、方桌和木竹凳等物品保存完好,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少年毛泽东在此生活、学习的场景。在父母卧室,陈设虽与毛泽东卧室有所不同,但多了一把长睡椅,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厨房有水缸、碗柜,农具室的石磨、水车、大水耙,碓屋中的米碓、风车等,这些物品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农家生活风貌。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感受毛泽东成长的环境氛围,了解他的少年生活和家庭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领袖的成长历程和革命精神。同时,故居周围还有曾经的私塾、池塘、菜地等,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质朴与奋斗的年代。

三、地理位置

(一)具体方位

韶山毛主席故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坐南朝北。这里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诞生并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地方。

(二)周边环境

毛主席故居周边环境优美,有枫梓山、象鼻山等环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周边还有池塘、农田等田园风光,增添了一份质朴与自然之美。

故居前有毛主席少年时代种过的稻田和游泳过的池塘,每到春夏之际,稻田里一片生机勃勃,微风吹过,泛起层层绿浪。池塘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在诉说着少年毛泽东在此嬉戏玩耍的故事。

南岸绿浪层层,整个山冲稻田依依重叠,春夏绿浪滔滔,一派田园景象。周边的农田里,农民们辛勤劳作,传承着那份朴实的农耕文化。

故居后面是长满青松翠竹和其他杂树的小山,青松郁郁,翠竹婆娑,为故居增添了一抹绿色的生机。山中的树木郁郁葱葱,四季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与故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此外,在特定的季节里,故居周边还会有别样的风景。比如 3 月中旬,故居前的油菜花竞相盛放,20 亩主席祖田被油菜花染成一片金黄,焕发出盎然生机。春风拂动,阵阵清香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在花丛中拍照、录视频、发微信,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而故居周边的水塘也经过了综合治理,形成了 “水下森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毛泽东同志故居周边的 7 口水塘连通变成了一个活水体系。这里种植了轮叶黑藻、常绿大苦草等水生植物,提升了水体自我净化能力,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观赏体验。同时,这也成为了我国首个红色文化遗产环境治理的示范点。

四、建筑风格

(一)土木结构的魅力

南方农宅形式多样,而韶山毛主席故居的土木结构 “凹” 字型建筑在其中极具典型性。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南方乡村建筑的独特韵味。土木结构的房屋,给人一种质朴而又亲切的感觉。在那个时代,土木结构是南方农村常见的建筑形式,它不仅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还承载着农民们的生活智慧。

“凹” 字型的布局仿佛张开的双臂,拥抱自然,给人一种安稳、包容的感觉。这种布局也有利于采光和通风,使得房屋内部更加舒适。泥砖墙、青瓦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朴素的美感。它既不张扬,又不失庄重,宛如一幅宁静的乡村画卷。

(二)房屋格局与功能

毛主席故居共有大小房屋 20 间,格局清晰,功能分区明确。东边是毛主席家的房子,共 14 间,包括毛泽东及其家人的卧室、堂屋、厨房等。西边是邻居的房子共 5 间,厅屋两家公用。

在毛主席家的部分,右厢房第一间为餐厅,这里曾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右厢房第二间为毛主席父母卧室,室内陈设简洁而温馨。有床、柜、折衣凳、书桌和长睡椅等家具,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右厢房第三间为毛主席少年时代的卧室兼书房,里面的床、柜、折衣凳、方桌和木竹凳等物品保存完好。在这里,少年毛泽东学习、思考,为他日后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基础。

厨房有水缸、碗柜等,农具室有石磨、水车、大水耙等,碓屋中有米碓、风车等。这些设施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农家生活风貌,让人仿佛看到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

故居四周还有毛主席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游泳的池塘等多处遗址,这些地方与故居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场景。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毛主席成长的环境氛围,了解他的少年生活和家庭背景,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领袖的成长历程和革命精神。

五、文化内涵

(一)革命精神的发源地

韶山毛主席故居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建筑,更是革命精神的重要发源地。1925 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在故居的阁楼里成立了中共韶山支部。这一举措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韶山地区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毛泽东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将共产主义的思想带到了家乡韶山。他从创办农民夜校入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革命骨干,如毛新梅、庞叔侃、钟志申、李耿侯等人。这些进步青年在毛泽东的影响下,积极投身革命,为了实现理想和信仰,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1925 年 6 月的一个夏夜,在毛泽东故居的阁楼上,举行了庄严的新党员入党宣誓和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第一次会议。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中共韶山支部从此诞生,由毛福轩任支部书记。

中共韶山支部的成立,为韶山地区的农民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韶山的农民运动焕然一新,迅速辐射到邻近县市及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到 1925 年底,中共韶山支部的党员发展到 110 多人,建立了 7 个支部,韶山支部随之升格为中共韶山总支。1927 年 6 月,党员迅速发展到 230 多人,党的组织遍布以韶山为中心的湘潭、湘乡、宁乡三县边界地区。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韶山人民形成了独特的韶山精神。韶山精神的灵魂是坚定信念,在革命战争年代,韶山先后有 1598 人为革命献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无论在革命的高潮期还是低潮期,都以坚定的信念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

(二)红色旅游的意义

韶山毛主席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重大的红色旅游意义。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浓厚的革命情怀,对于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情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里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诞生并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地方,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亲身感受毛泽东成长的环境氛围,了解他的少年生活和家庭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领袖的成长历程和革命精神。

通过参观毛主席故居、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纪念馆等景点,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这里,人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年代,感受着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韶山毛主席故居的红色旅游,不仅能够让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时,红色旅游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新时代,韶山毛主席故居作为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六、游玩注意事项

(一)交通方式

  1. 自驾:可通过京珠高速、沪昆高速等主要道路到达湘潭市,再前往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故居周边设有多个停车场,方便自驾游客停放车辆。

  1. 公共交通:

    • 客车:韶山市内有环形公路联通各景点。汽车站与火车站至韶山冲毛泽东故居和滴水洞,从早晨 6:00 至下午 7:30,均有公共汽车和中巴车往返,乘车约 10 分钟;省城长沙至韶山每日有韶 1、韶 2 次列车往返。韶 1 次长沙发车时间为上午 7:05,抵韶时间为上午 9:35 分。韶 2 次韶山发车时间为下午 5:00,终到时间为晚上 8:00。

    • 如果您是外省人,先坐飞机到湖南长沙,从长沙飞机场出来以后,可以坐磁悬浮列车到长沙南站(高铁站),这里有动高铁路过韶山南站。韶山南站出来以后,能看到去韶山游客中心的大巴车,花 3 块钱就到了游客中心。然后在游客集散中心购买景区环保车票(学生票半价 10 元,可在景区内随意换乘),乘坐环保车进入景区。

(二)门票预约

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门票免费,但需预约。可通过 “天下韶山”“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微信小程序在线上进行实名预约(可提前 1 - 7 天预约),当日有余票时也可在现场扫描预约二维码预约或到人工预约窗口办理预约登记。一个身份证件 1 年内只能在线上预约 1 次,不能再次线上预约,如仍有参观需要,请本人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前往人工预约窗口办理手续,不受参观次数限制。线上预约仅限使用二代身份证预约,其他证件(限护照、港、澳、台通行证)请到现场的人工预约窗口办理登记。

(三)其他注意事项

  1. 游客应准备好充足时间,特别是旺季故居排队时长约 90 分钟至 120 分钟,请合理安排游玩时间。

  1. 带好身份证,学生证,水,雨伞,口罩,充电宝,小零食等物品。

  1. 预留一定的时间以防万一赶不上车。

  1. 文明参观,故居实行实名制参观,凭二代身份证预约进入。配合现场工作人员完成安全检查,自觉保持安全距离排队参观,参观全程须佩戴口罩。

  1. 70 岁以上老人故居可不用排队,另外残疾人士、或者特殊人士也可向工作人员说明情况申请不排队,可携带一名随行人员。

  1. 铜像广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故居、铜像中心区域禁止携带宠物,故居禁止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