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湘潭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44号-3
2024-12-04
近代以来,涟水河演绎了一曲曲壮丽的历史乐章。咸丰初年,曾国藩在涟水河畔号召儒生组建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军队,实现晚清政府 “同治中兴” 局面。
在咸丰初年,太平军以风起云涌之势席卷而来,声势浩大,甚至提出 “凡一切孔子、孟诸子百家妖说者尽行焚除”。此时,湘军创始人曾国藩在涟水河畔发出痛呼,指责太平军的行为是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灭,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在他 “卫道救民” 的召唤下,众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生,如罗泽南、李续宾、刘岳昭、刘蓉、杨昌浚、萧庆衍等涟水哺育出的骄子,纷纷走出书斋,践行 “经世致用” 的湘学。他们朝出尘战,暮归论道,在血腥战火中 “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从文弱书生转变为战场英雄。他们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威名远扬的铁旅湘军,并沿涟水河直下,最终直捣南京,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军队。晚清政府也因此一度实现了 “同治中兴” 的局面,同治《湘乡县志》对此大加赞赏:“湘勇奋起,文武士绅,威树功名,忠节义勇,于斯为盛。”
异族入侵时,涟水儿郎转战大半个中国,保家卫国。左宗棠率领湖湘子弟收复新疆,湘军将士渡海赴台捍卫领土完整,甲午战争牛庄血战湘军全军覆没。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不断。但当异族野蛮侵入时,涟水河的英雄火焰冲天而起。1876 年至 1878 年,左宗棠率领湖湘子弟驱逐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军,平荡西北、收复新疆,引得春风度玉关,彻底打破了英俄两国企图利用阿古柏侵略势力肢解并侵占中国西北广大领土的美梦。1884 年中法战争期间,数千湘军将士渡海赴台,与台湾同胞共御外侮,捍卫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维护了台湾的和平与安宁。而 1894 年甲午战争的牛庄血战,魏光焘、李光久率领湘军面对强虏,毫无惧色。但因众寡悬殊,军械不齐,湘军全军覆没,书写下湘军史上最为悲壮而灿烂的最后篇章。千里之外的涟水河虽为自己牺牲的儿女呜咽不已,但擦干泪水后仍浩荡东流,召唤着家园的后人继续砥砺前行。
涟水河是一条文化的河流,两岸人们耕读传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曾国藩将毕生所写的奏章等留给子孙后代,曾国荃出资刻印王船山著作,湖湘文化由此复兴。
涟水河两岸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代建置以来,虽地处偏僻,但这里的人们耕读传家,文脉不断,对文化教育事业格外重视。曾国藩虽然贵为一等侯,官拜大学士两江总督,一向以俭朴持身治家,家无余银,但将自己毕生所写的奏章、书信、诗文和日记,以及他终生喜爱的书籍全部从外地运回家乡留给子孙后代,至今富厚堂的藏书楼已成为文化圣地。其弟曾国荃听到 “湘学大儒” 邓显鹤无钱刊刻王船山书籍时,他出资二万两黄金刻印王船山的著作,于是王学大行,湖湘文化由此复兴。
湘军将领罗信南祖孙三代毁家创办陶龛学校,倡导 “血性” 教育;李续宾后人捐田创办淑慎女校;商人朱紫贵等捐资助学。
湘军将领罗信南与其儿子罗长裿、孙子罗辀重祖 3 代,在景色迷人的白鹭湾,毁家创办陶龛学校。罗辀重是留美学生,但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回乡继承父志,担任陶龛学校校长,倡导 “血性” 教育,以此激励学子发奋读书,报效国家,现今学校大门上还保存有 “血性” 两个大字,依旧闪烁耀眼的光辉。湘军名将李续宾后人曾广镛向湘乡县政府捐田 800 亩支持教育事业,将 2200 亩变卖,创办淑慎女校。一些经商致富的商人如朱紫贵等人也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此时,涟水河地域的文化教育事业繁荣发展,涟水地域人才也大量涌现,如繁星闪耀在中国历史的天空。光绪二十九年紫禁城举行经济特科考试,全国 27 个进士中,涟水地域占 4 席。可以想见,多少学子经常在涟水河上的渡头,掬一捧清亮的思想和文化之水,洗掉自己的疲惫,瞻望自己和国家的前途,继而大笔书写其人生的辉煌。
晚清衰落,民主革命开启,涟水河涌现出众多舍生取义的民主志士。秋瑾、唐群英、李燮和、蔡和森、毛泽东等涟水骄子,积极投身并引领时代潮流。
晚清的衰落,预示着民主革命即将开启。此时,涟水河涌现了众多舍生取义的民主志士。1896 年嫁到涟水河边做媳妇的秋瑾,在涟水河边生活几年后,离别夫家,一腔热血为国家的崛起而奋斗,成为辛亥革命第一个女性流血者。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女报人,用手中的笔唤醒麻木的国人,被孙中山先生赞为 “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爆发,李燮和率军攻下上海、南京,为辛亥革命在南方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此后,在新文化的思潮的推动下,一批具有新思想和新抱负的涟水骄子更是应运而生。蔡和森为生活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寻找解放的理论,践行他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诺言,献出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而另一位伟人毛泽东从涟水河到湘江,然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焰,领导全国人民创立了一个新中国。正是涟水河的这种敢于创新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迈上了新的征程。
涟水逶迤东来,水色清亮,风吹皱层层翠玉,犹如珠帘倒卷。
涟水河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自西向东缓缓流淌。河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那波光如同翠玉般晶莹剔透,被风吹动时,恰似珠帘倒卷,美不胜收。站在涟水河畔,感受着微风的轻抚,聆听着河水的潺潺声,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之中。
涟滨书院培育了一批湘军名将,被称为 “湘军摇篮”。南宋理学大师张栻曾在此开坛讲学,曾国藩曾在此求学悟道。
涟滨书院,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学府,见证了无数的辉煌与传奇。南宋理学大师张栻曾在此开坛讲学,他的思想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湘乡大地。张栻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聆听教诲。在这里,理学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为湘乡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也曾在涟滨书院求学悟道。他在这里刻苦钻研,汲取知识的养分。在山长刘元堂先生的赏识和名师的指点下,曾国藩如鱼得水,茅塞顿开。尊经阁里的 13000 多卷珍贵藏书,让他大开眼界。与同学刘蓉的相互砥砺,更让他倍感亲切。在这里,曾国藩改名涤生,立志洗去旧染之污,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在涟滨书院的求学经历,为曾国藩日后的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涟滨书院也因此被誉为 “湘军摇篮”,培育了一批如罗泽南、王鑫、李续宾李续宜兄弟等湘军名将。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以书生领山农,展现出了非凡的文治武功。
涟水河流域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如曾国藩诗文岛、镇湘楼、褚公祠等,成为游客打卡和本地人休闲的首选。
涟水河流域,历史文化遗迹星罗棋布。曾国藩诗文岛,原为碧洲公园,位于涟水河中央的沙洲上。这里形似一艘破浪前行的大船,长 700 余米,最宽处近 200 米。20 世纪 80 年代,当地政府修了通往孤洲的便桥后,将这里改造成为综合性公园。2011 年,又从曾国藩文集中遴选出 97 则名言警句,镌刻陈列在公园各处,并从此更名为曾国藩诗文岛。站在诗文岛的扬帆广场,右岸矗立着巍峨的镇湘楼,左岸的树梢掩映着别致的褚公祠。
镇湘楼是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戍楼,位于涟水河北岸。历经多次损毁和重建,直至日寇侵华时彻底毁于炮火。2009 年,湘乡市决定在涟水南岸异地重建镇湘楼。横向跨度 218 米、南北最宽处 62.3 米,主体高达 57.9 米的镇湘楼建筑群,位于涟水河南岸风光带的中央,是名副其实的湘乡城市名片。随着图书馆、文化馆等单位入驻,加之正面又新建了蒋琬广场,这里成了湘乡的文化、娱乐、休闲中心。
褚公祠是南宋年间湘乡人为纪念唐代忠臣、大书法家褚遂良而建,紧邻涟水北岸。唐永徽六年,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后,曾多次到湘乡巡视,他的言行和书法作品对湘乡的读书人乃至湖湘文化影响颇大。2015 年,湘乡市启动褚公祠修缮工程,修复原有建筑面积约 800 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约 1200 平方米,并于 2017 年底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曾国藩诗文岛、镇湘楼、褚公祠、涟水河南岸风光带融为一个整体,成为游客打卡和本地人休闲的首选。每天清晨和傍晚,散步、游玩、锻炼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夜幕下的镇湘楼及蒋琬广场,成百上千的居民聚集在这里,跳舞、唱歌,犹如欢乐的海洋。
涟水河是湘江左岸一级支流,源于邵阳市新邵县观音山南麓,自西向东,经湘乡至湘潭县北部河口镇注入湘江。
涟水河发源于邵阳市新邵县观音山南麓,一路自西向东奔腾不息。它就像一条灵动的巨龙,穿越山川,流经湘乡,最终在湘潭县北部河口镇投入湘江的怀抱。这条河流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沿岸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在湘乡市境内总长 89.5 公里,其中城区段 13 公里。
在湘乡市,涟水河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其境内总长达到 89.5 公里,而城区段的 13 公里更是成为了湘乡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一段河流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美,还在城市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湘乡城区段有 6 座横跨两岸的大桥,其中万福桥名气最大。
湘乡城区段的涟水河上,6 座大桥横跨两岸,连接着城市的各个区域。其中,万福桥名气最大。这座桥始建于清朝雍正元年,由邵阳人徐公明牵头捐资修建,耗时四年建成。它长 166.8 米、宽 6.7 米、高 10.8 米,曾是 320 国道上的重要桥梁之一。如今,虽然上游 200 米处的洙津渡大桥建成通车后,万福桥卸下了交通重任,但它依然成为了湘乡当地的网红景点。这座桥蕴含着无数感人的故事,见证了湘乡人民的勤劳与善良,是湘乡历史的重要见证。
还有曾国藩诗文岛、镇湘楼、褚公祠、涟水河南岸风光带等景点。
除了万福桥,涟水河流域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曾国藩诗文岛原为碧洲公园,位于涟水河中央的沙洲上,形似一艘破浪前行的大船。2011 年,从曾国藩文集中遴选出 97 则名言警句镌刻陈列在公园各处,更名为曾国藩诗文岛。站在诗文岛的扬帆广场,右岸矗立着巍峨的镇湘楼。镇湘楼是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戍楼,历经多次损毁和重建,2009 年在涟水南岸异地重建。它横向跨度 218 米、南北最宽处 62.3 米,主体高达 57.9 米,是湘乡的城市名片。左岸的树梢掩映着别致的褚公祠,它是南宋年间湘乡人为纪念唐代忠臣、大书法家褚遂良而建。2015 年,湘乡市启动褚公祠修缮工程,修复原有建筑面积约 800 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约 1200 平方米,并于 2017 年底正式对外开放。如今,曾国藩诗文岛、镇湘楼、褚公祠、涟水河南岸风光带融为一个整体,成为游客打卡和本地人休闲的首选。每天清晨和傍晚,这里散步、游玩、锻炼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夜幕下的镇湘楼及蒋琬广场,成百上千的居民聚集在这里,跳舞、唱歌,热闹非凡。
万福桥为 9 拱 10 墩,长 166.8 米、宽 6.7 米、高 10.8 米,曾是 320 国道上重要桥梁之一。
万福桥横跨于涟水河上,是湖南省颇有名气的大型石拱桥。它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秋,竣工于四年夏。关于这座桥的建造,还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邵阳人徐公明变卖家产,广募资金,历经数年建成此桥,取名 “万福”,寓意为万民造福。1923 年,华洋义赈会潭宝工程处将桥脚桥面加宽,边墩河岸加固,修筑成长 166.8 米,宽 6.7 米,高 10.8 米的 9 拱 10 墩公路桥。桥东建 “楚南大观” 牌坊一座,牌坊下立 “万福桥” 石碑一块。1944 年抗战时期,为阻止敌人过河曾将桥东第一拱炸毁,第五拱破坏,1946 年修复时东边第一拱采用了砖拱。2001 年,随着潭宝线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在万福桥下游 200 米处新修了洙津路大桥,万福桥完成使命后成为一座闲置的空桥供人们瞻仰纪念。1987 年 2 月,万福桥被湘乡市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万福桥的东端,被村民立了个杨泗庙,每天还有人烧香拜佛;西端砌了个塔楼,里面也有一些民间信仰的布置。
镇湘楼是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戍楼,“明五暗九” 格式,主体高达 57.9 米,位于涟水河南岸风光带中央,是湘乡城市名片。
镇湘楼是湘乡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古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它前临涟水,背倚东台山,由镇湘楼建筑群、休闲广场、庭院等组成,布局以镇湘楼群为中心,沿河风光带方向呈 “一” 字形带状布置,沿河设观景平台。镇湘楼风格为仿明清风格五层建筑,台座以上的主楼取 “明五暗九” 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五层出檐建筑,而内部实际为九层平面,主要高 57.9 米,总用地面积 14209m²,总建筑面积 10245㎡,横向跨度 218m,南北最宽处 62.3m。镇湘楼在历史上曾先后四次重建,最后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推动湘乡旅游城市建设,湘乡市委、市政府于 2009 年 7 月决策异地重建镇湘楼,2009 年 12 月启动该项目建设。如今,镇湘楼主楼 2—5 层和南副楼作为图书馆使用,6—7 层及负一层部分作为文化馆使用,8—9 层作为商业招租。镇湘楼成为了湘乡市区一条璀璨的 “城市明珠”,一张独具特色的 “文化名片”,也是市民休憩娱乐的好场所。
褚公祠是南宋年间为纪念唐代忠臣、大书法家褚遂良而建,紧邻涟水北岸。
褚公祠是湘乡人民为纪念唐代忠臣、大书法家褚遂良修建的。公元 654 年(唐永徽六年),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曾多次到湘乡巡视,常在涟水河畔的感应寺谈事赋诗,寺左有清池,褚公常临池赋诗,洗笔于池。明末清初,当地人民敬仰褚遂良的书法和为人,便在池旁建褚公祠。褚公祠正殿前右廊壁间所嵌褚公《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 1.53 米,宽 0.72 米,为褚书《雁塔圣教序》之翻刻。祠前楹联云:“洗墨有清池,碎金留逸少真传,如见群鸿戏海;疾风知劲草,还笏报交皇顾命,休云飞鸟依人。” 公元 1229 年(南宋绍兴二年),县丞邵自信曾浚治洗笔池,书横榜曰 “唐都督褚公笔池”,为湘乡旧八景之一,名 “笔沼春云”。现词、池虽已毁,但仍存两件珍品。2015 年,湘乡市启动褚公祠修缮工程,修复原有建筑面积约 800 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约 1200 平方米,并于 2017 年底正式对外开放。如今,褚公祠成为了涟水河流域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景点。
涟水河孕育了众多湘军将领,如罗泽南、李续宾等。他们践行 “经世致用” 的湘学,由文弱书生转变为战场英雄。
涟水河作为湘军的摇篮之一,孕育出了众多杰出的湘军将领。罗泽南、李续宾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涟水河畔这片土地上,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秉持 “经世致用” 的理念,从原本的文弱书生毅然投身战场,成为了令人敬仰的英雄。
罗泽南自幼勤奋好学,在理学的滋养下,培养了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当国家面临危机时,他毫不犹豫地响应曾国藩的号召,带领弟子们组建湘军。在战场上,他以书生之躯,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不仅善于用兵,还注重士兵的思想教育,强调忠诚、勇敢和担当。他的部队纪律严明,作战勇猛,成为了湘军的中坚力量。
李续宾同样出身于涟水河畔,他高大英武,臂力过人,且文才武艺双全。早年,他在家乡组织团练,保卫一方平安。后来,他跟随老师罗泽南加入湘军,在江西、湖北等地与太平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尤其是在九江之战中,他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才能。然而,在三河之战中,他因过于自信,轻视了太平军的实力,最终导致全军覆没,壮烈牺牲。但他的英勇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曾国藩在涟滨书院求学的经历,以及他对后辈的期许,体现了湘军的精神内涵。
曾国藩与涟水河也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在涟滨书院求学,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涟滨书院,曾国藩遇到了良师益友。山长刘元堂先生对他的诗文赞赏不已,认为他必成大器。名师的指点让他茅塞顿开,尊经阁里的 13000 多卷珍贵藏书让他大开眼界。在这里,他改号涤生,立志洗去旧染之污,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曾国藩在功成名就后,对母校涟滨书院充满了感恩之情。当母校遭遇洪水冲毁、迁址重建为东皋书院时,他不仅捐银千两,还亲书对联 “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 赠与书院,表达了对后辈的拳拳期许和殷殷勉励。这幅对联体现了曾国藩对后辈的期望,鼓励他们立大志成大才,同时也强调了修身律己、开放务实追求道德的重要性。
毛泽东曾在涟水河边的东山书院求学,涟水河对他的人生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涟水河边的东山书院,是毛泽东走出韶山冲的第一站。这座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的学府,对毛泽东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山书院始建于 1895 年,前傍涟水河,后倚东台山,紧邻湘乡城,环境优雅。少年毛泽东原本已答应父亲去湘潭县一家米店当学徒,当他得知湘乡有所新式学校时,便非常向往,经亲友极力劝说终获父亲允许。1910 年秋,毛泽东来到东山书院求学。校长李元甫思想进步,慧眼识才,对毛泽东入学考试的作文《言志》高度赞赏,认为文章优美,称 “学校取了个救国才”。
毛泽东在东山学校期间留下了许多刻苦学习、擅长作文、顽强锻炼、关心人民疾苦的故事。他博览群书,特别对《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宣传进步思想的书刊有浓厚兴趣。他的文章器宇不凡,气势如虹,得到老师 “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的评语,其中很多经典佳句在同学中传抄,他被同学誉为 “文章魁首”。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登山游泳,磨炼意志,强健体魄。毛泽东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与同学聊天时约定了一个 “三谈” 原则,即谈读书心得,谈社会问题,谈国家大事。他同情贫苦人民,主动为佃户易三奶奶挑水劈柴,为无钱请 “划子” 渡河的母子垫钱,把被褥送给一位贫困工友,自己则只能跟一同读书的表兄共床就寝。他还取笔名为 “子任”,意即以天下为己任。
由于勤学用功、成绩优异,经过李元甫的推荐,毛泽东于 1911 年春如愿以偿地入读设在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东山学校,给予了少年毛泽东全新的教育、全新的知识,为他打开了一扇认知中国与世界的全新窗口,给予了少年毛泽东务实精神和实事求是学风的熏陶。这里给毛泽东留下了太深的记忆。1936 年,毛泽东在陕北向美国记者斯诺介绍了自己的母校东山学校,“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蔡和森等革命先烈从涟水河走向全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涟水河不仅孕育了毛泽东这位伟大领袖,还培养了蔡和森等一批革命先烈。他们从涟水河走向全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蔡和森为生活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寻找解放的理论,践行他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诺言。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等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懈奋斗。他的思想和行动,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投身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
涟水河的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河里细菌多,容易感染疾病。河流情况复杂,有暗流和漩涡,水性好的人也可能遭遇危险。
涟水河的河水虽然在近年来湘乡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治理下变得越来越干净清澈,但河里的细菌仍然比游泳池多得多。在河里游泳很容易感染细菌或患上一些疾病。此外,河流的情况变化多样,与游泳池游泳条件基本固定不同。河水的情况与河床和河的宽度有很多关系,不同的河床会导致河水流动的情况发生变化。河水的表层和底层流动速度不一样,还会出现明显的漩涡和隐藏的漩涡等等。这些情况对水性好的人来说也是致命的危险。很多人依仗水性好在不熟悉的河流里到处乱游,结果碰上暗流和漩涡而溺水身亡。游泳溺亡事件接二连三,一次次地拉响我们的安全警钟。
严禁下河游泳,不要在陌生水域活动,以免发生溺水事故。
在涟水河岸边树立着不少 “严禁下河游泳” 的温馨提示,但仍然有不少人下河游泳,其中不乏老人小孩。为了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不管大人小孩,都不要孤身一人且去任何没有保护措施的河里游泳,也不要去任何的陌生水域内游泳、洗澡。千万不要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同时,要避免独自一人外出游泳,严禁到摸不到底、不知水情或曾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等比较危险的地方去游泳。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遵守景区规定,不破坏环境,不乱扔垃圾。
在游玩涟水河景区时,我们应遵守景区的各项规定,不破坏环境。涟水河是湘乡人民的母亲河,我们有责任保护它的美丽。游玩过程中,不要随意践踏草坪、采摘花朵,不破坏景区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垃圾。将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内,保持景区的整洁干净。
爱护文物古迹,不随意涂鸦和损坏。
涟水河流域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如曾国藩诗文岛、镇湘楼、褚公祠等。这些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我们要爱护它们,不随意涂鸦和损坏。在参观这些景点时,要文明观赏,不触摸、不攀爬文物古迹。如果发现有人破坏文物古迹,应及时制止或向景区管理人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