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湘潭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44号-3
2024-12-01
湘潭可追溯至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湘潭因在长沙南边,故称湘南县。历经多个朝代变迁,湘潭的历史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汉朝时期,长沙由郡改为国,湘南县沿袭秦封时不变,亦属长沙国管制。到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 年),封都官尚书席阐文为湘西伯,后分阴山县立湘潭县,这就是湘潭始立的最早时期。之后隋高祖开元皇帝杨坚(588 年),在平陈之战后,将衡山、湘乡、湘西、归入为衡山;废茶陵、攸水、阴山、建宁四县,并入为湘潭。唐朝元宗天宝年(712 年),改衡山县为湘潭,移至洛口(即涓水右岸与湘江左岸交汇处,也就是今天易俗河老街所在地),唐宪宗元和初(806 年),以湘潭县改属潭州(长沙)。元朝成宗元贞元年(1295 年)升湘潭县为湘潭洲。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 年),湘潭洲又被降至为县。
湘潭历史悠久,境内已知的最早居民村落遗址,为公元前 4400 年 — 前 3300 年间的大溪文化时期遗址,位于湘潭县老虎坑和堆子山。湘乡市岱子坪遗址亦属公元前 2800 年 — 前 2300 年间的龙山文化时期村落遗址。商周时期,市境为荆楚之地,越文化的影响较大。从出土的文物看,这里是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交汇融合地区。战国后期,楚从黔中郡划出长沙郡,湘潭市全境属长沙郡。
秦统一中国,郡属仍旧。西汉,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继而刘发为长沙王,湘潭全境属长沙国。东汉初,建湘乡县,划入零陵郡,境内余地属长沙郡。建安二十年(215 年),蜀、吴划势力范围,零陵郡属蜀,长沙郡属吴;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吴袭荆州,市境遂均属吴衡阳郡,郡治在今湘潭县古城乡。晋,市境属衡阳郡,郡治仍在今湘潭县古城乡。当东晋从荆州析出湘州时,境属湘州。南北朝时期,市境属南朝管辖,属湘州衡阳郡。
隋,市境属潭州长沙郡。唐天宝八年(749 年),从隋代的湘潭和衡山两县北部调整出新的湘潭县,并将县治移至洛口(今易俗河镇)。五代时期,市境为南方马氏所建楚国属地,隶潭州长沙府。宋朝,市境属荆湖南路潭州,境内开始采金矿。南宋,湘潭县城迁至今湘潭市城正街,境内经济、文化有所发展。绍兴年间,中书舍人胡安国从荆州迁居湘潭碧泉潭,筑碧泉书屋,著书讲学,开一代学风,后人称湖湘学派。湖湘学派对湖南的文化发展影响甚大。
元贞元年(1295 年),湘乡、湘潭县均升为州,均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天临路。明,市境属潭州,湘潭、湘乡复为县。明万历、天启年间,湘潭城区街市从宋家桥延至石嘴垴一带,长约 7 公里,形成沿湘江的带状城市。街市鳞次栉比,江中帆樯云集,沿江建码头 10 余处,云、贵、川、甘货物通过水、陆路云集于此,南洋货物亦过南岭至此集散。明万历四年(1576 年),湘潭县筑城。其城内外商业繁荣,湘潭城区时有 “小南京” 之称。
清代,市境属长沙府,清顺治五年(1648 年),堵胤锡、李过、高一功部收复湘潭,督学大学士何腾蛟率军进驻湘潭组织抗清,后清兵陷城,何被俘七日后被杀,清兵从正月二十一至二十九日屠城,全城死难数万人。清咸丰、同治年间,湘潭城区沿江码头近 40 座,河、正、后三街并行,店铺 5400 余家,人称 “城厢内外,肩相摩,毂相击,行者不遑趾,居者不暇餐,熙熙攘攘,各乐其业”。此时,湘潭成为江南米市之一。药材业年购销额达 800 多万两白银,成为全国著名药都之一。当时,有 “金湘潭” 之称,湘潭县所缴赋税倍于省内他县,又有 “天下第一壮县” 之称。清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年(1903—1905 年),境内创办学堂 6 所,官费自费留学日本者达几批。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新思想的产生。光绪年间,猪鬃、玻璃等业出现,特别是钱庄、票号、典当大量出现,在湖南少见,对促进湘潭商业发展有重要作用。1904 年,长沙开埠后,湘潭遂成为 “寄港地”。
民国三年(1914 年)境属湘江道,民国十一年(1922 年)撤道,属省直管。民国元年(1912 年)兴办唯一膏矿公司,河东一带成为当时全国两大石膏产地之一;民国三年(1914 年),创办裕生矿业公司,露天开采锰矿。不久,湘潭即以 “中国锰都” 而著称。随后,小型的电力、采煤、玻璃、机械、造船等工业兴起。同时,开通汉口至湘潭定期班轮,修筑长潭军路,架设长潭电话,进一步加大对外联系。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资源委员会确定湘潭下摄司为新工业基地,并兴办中央电工厂、中央钢铁厂、中央机器厂、湘江电厂,为湘潭大工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1949 年 8 月 9、10 日,湘潭、湘乡和平解放,8 月 22 日成立湘潭县人民政府,9 月 1 日成立湘乡县人民政府。1952 年 10 月,长沙专署改称湘潭专署,成立湘潭市人民政府。1950—1952 年,湘潭开展一系列社会革命和改革运动。“一五” 时期,湘潭市被列为中南地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国家安排在湖南的 13 个全国重点建设项目,湘潭占 5 个,投入湘潭的资金达 8883.9 万元,占全省工业投资总额的 18.6%,新建电线厂、江南机器厂、纺纱厂等,扩建湘潭锰矿、湘潭电机厂、湘潭电厂,新的工业建设开始起步。1953 年 4 月,湘潭市被定为省辖市,1958 年 9 月升格为地级市。1958—1960 年,国家对湘潭工业投资达 4.497 亿元,为 “一五” 计划期间投资的 5 倍。湘潭钢铁公司、江麓机械厂、湖南铁合金厂、湘乡铝厂、湘乡水泥厂等重点国营企业均开工兴建,湘潭实现由 “商业重镇” 向 “工业重镇” 的跨越式发展。1965 年 7 月,属邵阳地区管辖的湘乡县改由湘潭地区管辖。1980 年 7 月,湘潭市由地区代管改为省直管。1983 年 6 月,湘潭地、市机构合并,醴陵、攸县、茶陵、酃县 4 县划归株洲市管辖;浏阳县划归长沙市管辖;湘潭市辖湘潭、湘乡 2 县和雨湖、湘江、岳塘、板塘、郊区 5 区。1984 年 12 月,韶山重新划归湘潭市管辖。1986 年 9 月,湘乡县改市。1990 年 12 月,韶山撤区建市。1992 年 6 月,湘潭市将 4 城区和郊区调整为雨湖、岳塘 2 区。至此,湘潭市辖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和雨湖区、岳塘区。2007 年 12 月 14 日,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同时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市和成都市之后,设立的第 6 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自五代到北宋时期,湘潭县治迁到今湘潭市观湘门。观湘门始建于宋代,是湘潭县城正门,城楼曾叫 “迎薰楼”,后改为 “湘阳楼”。
观湘门系湘潭县治所在地。门内的湘潭县衙毁于战火,现河西沿江路上的观湘门为重建,也非旧址,原址应在城正街一带。明清时期的湘潭县县城有城墙,城墙四周开六张门,分别称文星门、熙春门、拱极门、瞻岳门、通济门和观湘门。城内拥有 “三街九巷”。三街:河街、宣化街、大街。九巷:柳师巷、按察司巷、水门巷、宁乡巷、高步天衢巷、瞻家巷、黄龙巷、铸钟巷、兴仁巷。
旧时湘潭的六道城门,每一道门的名称都是有来历的。南门为观湘门,城楼叫 “迎薰楼”,现重建城楼叫 “湘阳楼”。观湘门是整座湘潭县城的正门,从观湘门入,可以直接到县衙所在地。观湘门以东的东南门叫文星门,以西的西南门为通济门,“通济” 即城内的水可以从这道门排出去,文星门和通济门都与湘江是相连的。西北方向为拱极门,“极” 即北极星的意思。西边为瞻岳门,因南岳在湘潭的西边,故取名 “瞻岳”。东北方向为熙春门。每一道门都建有城楼,拱极门、瞻岳门和熙春门都通陆路,城内主次干道四通八达。
湘阳楼总建筑面积 1777 平方米,高度 16.8 米,共三层。站在楼上,临江而望,湘江的壮美尽收眼底。河西沿江风光带观湘门旁有数片晚樱,一阵风起,花瓣随风起舞,美得摄人心魄,与旁边雄伟的观湘门城楼互为映衬,勾勒出一幅古朴唯美的园林艺术画卷,意境悠远,令人陶醉万分。
明朝万历四年,知县吴仲始筑土城,水漱雨淫之。吏因以不利,典史张大礼稍易砖。万历年后,又修生湘门。自吴仲建土城墙开始,一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湘潭县的城墙经历了多达十一次修缮,但真正的大修只有四次。第二次大修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由知县郑有成主持,将城墙重建了一次。第三次大修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55 年),由知县秦鑅主持,耗资国库二万四千两白银大建城墙,此次修建全部改用砖石砌墙,并修建了护城河。咸丰九年(1859 年)知县孙坦再次大修城墙,这是第四次大修。城墙由最开始土筑,到后来逐渐加砖,一方面是为了防水侵蚀,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城墙更坚固,不易于被敌方攻下。在乾隆二十五年秦县令大修时,城墙基本上都是由砖砌成的了,城墙的中部是土,外层都是砖。
据说解放初期仍有湘南县城墙的遗迹,那时测量残存的城墙时,东西长 200 米,南北长 300 米,城墙高 2 米,底宽 5.5 米,全部用夯土筑成。整座城只有东西两座城门了,城外有护城河。1954 年到 1958 年期间,城墙慢慢被毁坏,现在喇叭街这里的城墙已被围了起来,喇叭街马路就是城墙的墙基上头,下面城墙的墙砖还是很整齐地砌在那里,这是唯一一处遗迹了。喇叭街围墙里面如今湘潭的老县城也在历史中不断变迁,承载着城市的繁华流转。为了加固河堤不被河水侵蚀倒塌,政府在原有的老城墙基础上,重新修建改造了河堤,防止河水渗透。这些见证历史痕迹的建筑城墙,如今已不复返,只能深藏在文字的记忆里了。
观湘门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充分展现了传统古建筑的魅力。
观湘门以复原湘潭古城风貌图中形式为依据,采用重檐歇山式风格和传统古建筑设计规律而建。这种风格庄重而大气,彰显了湘潭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重檐歇山式的屋顶,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给人以沉稳、庄重之感。传统古建筑设计规律的运用,使得观湘门在结构上更加稳固,同时也增添了艺术美感。观湘门的建筑材料选用了高质量的木材和砖石,经过精心雕琢和拼接,呈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门上的雕刻图案精美细腻,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湘阳楼总建筑面积 1777 平方米,高度 16.8 米,共三层。站在楼上,可将湘江的壮美尽收眼底。湘阳楼作为观湘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与观湘门相得益彰。湘阳楼的外观宏伟壮观,内部装饰精美。登上湘阳楼,凭栏远眺,湘江如一条巨龙蜿蜒而过,江水波光粼粼,船只往来穿梭,两岸的景色美不胜收。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湘江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在湘阳楼内,还可以欣赏到一些历史文物和文化展览,了解湘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河西沿江风光带观湘门旁有数片晚樱,与雄伟的观湘门城楼互为映衬,勾勒出古朴唯美的园林艺术画卷。
每到晚樱盛开的季节,观湘门旁的晚樱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晚樱花朵娇艳欲滴,花瓣层层叠叠,色彩绚丽多彩。一阵风起,花瓣随风起舞,犹如雪花飘落,美不胜收。晚樱与雄伟的观湘门城楼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古朴唯美的园林艺术画卷。游客们可以在樱花树下漫步,欣赏着美丽的花朵,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同时,还可以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除了晚樱,观湘门周边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景观。湘江碧波荡漾,江水清澈见底。江边的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为观湘门增添了一份柔美之情。在沿江风光带上,还种植了各种花卉和绿植,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夏天,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秋天,枫叶似火,金黄灿烂;冬天,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
观湘门的自然景观与建筑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魅力。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湘潭观湘门位于湘潭河西沿江风光带,原湘潭县人民医院对面。这里背倚湘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周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点交相辉映,为游客带来丰富的游览体验。
观湘门周边交通十分便利,108 路公交车可直达。108 路公交车的线路覆盖了湘潭的多个重要地点,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从老县城(观湘门)站出发,途经沿江中路、雨湖区政府(大同路)、三角坪(体育中心)、公汽保修厂、建设路口、霞光村(莲城步行街)、华都国际大酒店、华凯、天鹤村、晓塘、电缆菜场、友谊广场、煤栈、消防中队、湖南城建学院、二桥北、二桥南、县一中、凤凰中学,最后到达天易汽车站。无论是从市区其他地方前往观湘门,还是从观湘门前往湘潭的各个区域,108 路公交车都能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
观湘门周边还有乐之书店・观湘门店等景点,游客在欣赏观湘门的古朴建筑和壮美湘江景色之余,还可以前往乐之书店,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这里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典范。
湘潭观湘门以传统古建筑设计规律建造,呈现出重檐歇山式风格,古朴大气,韵味十足。这种风格既体现了湘潭深厚的历史底蕴,又与现代的沿江风光带完美融合,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重檐歇山式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观湘门的重檐设计扩大了屋顶和屋身的体量,增添了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了建筑的雄伟感和庄严感,同时也调节了屋顶和屋身的比例。
观湘门以复原湘潭古城风貌图中形式为依据而建,采用传统古建筑设计规律,使得其结构更加稳固。建筑材料选用高质量的木材和砖石,经过精心雕琢和拼接,展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门上的雕刻图案精美细腻,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湘阳楼作为观湘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建筑面积 1777 平方米,高度 16.8 米,共三层。其外观宏伟壮观,内部装饰精美。站在湘阳楼上,临江而望,湘江的壮美尽收眼底。湘江碧波荡漾,江水波光粼粼,船只往来穿梭,两岸景色美不胜收。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与湘江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观湘门的建筑风格庄重而大气,彰显了湘潭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座城门,更是湘潭历史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湘潭的变迁与发展,承载着湘潭人民的记忆和情感。在现代社会中,观湘门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观湘门作为文化名楼,一栋楼诉说一座城。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推进活化利用工作,有助于延续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的 “根” 与 “魂”。
湘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遗产。观湘门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传承。它见证了湘潭的兴衰变迁,是湘潭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观湘门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代表着湘潭的过去,也连接着湘潭的未来。通过对观湘门的保护和利用,可以让后人更好地了解湘潭的历史,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社会中,观湘门的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拓展。它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展览、演出、讲座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参与,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观湘门也成为了湘潭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建筑风格、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等都成为了湘潭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观湘门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湘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如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湘潭活动旧址 —— 宽裕粮行就在附近,体现了文物保护与文旅发展的结合。
观湘门周边的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其中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湘潭活动旧址 —— 宽裕粮行尤为引人注目。宽裕粮行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观湘门周边的文化内涵,也为文旅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通过对宽裕粮行的保护和开发,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在湘潭的活动轨迹,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
在文物保护与文旅发展的结合方面,湘潭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物的文化价值和旅游潜力,将文物保护与文旅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例如,对宽裕粮行进行修缮和保护,同时在周边开发旅游项目,打造文化旅游品牌。通过这种方式,既保护了文物,又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为湘潭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观湘门周边还有其他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如湘潭文庙、原湘潭县政府旧址 —— 南楼等。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与观湘门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湘潭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
通过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可以进一步提升观湘门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为湘潭的文旅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湘潭观湘门作为一处历史文化景点和自然景观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在游玩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自身安全和保护景区环境及文物。
注意保护环境,不随地丢弃垃圾。
观湘门周边自然景观优美,沿江风光带种植了各种花卉和绿植,四季景色各异。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要保持环境整洁,不随意丢弃垃圾。将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内,共同维护景区的美丽环境。同时,也要爱护景区内的绿植,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木,让自然之美得以长久保存。
遵守景区规定,不破坏古建筑和文物。
观湘门始建于宋代,历经多次变迁和修缮,如今的观湘门和湘阳楼是重建的,但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我们在游玩时要遵守景区的规定,不触摸、不破坏古建筑和文物。不随意在古建筑上刻画、涂鸦,不攀爬城墙和城楼,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让后人也能领略到湘潭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游玩时注意安全,特别是在湘阳楼上观景时,不要攀爬栏杆。
湘阳楼总建筑面积 1777 平方米,高度 16.8 米,共三层。站在楼上,可俯瞰湘江的壮美景色。但在观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攀爬栏杆。栏杆是为了保护游客的安全而设置的,攀爬栏杆可能会导致意外发生。同时,在上下楼梯时也要小心谨慎,避免拥挤和踩踏。如果带着小孩游玩,要时刻看管好孩子,确保他们的安全。
总之,在游玩湘潭观湘门时,我们要遵守景区规定,注意保护环境和文物,确保自身安全。让我们共同享受这处美丽的景点带来的愉悦体验,同时也为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