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云门寺攻略

2024-12-04

一、历史渊源

1. 建寺历程

湘潭云门寺始建于宋皇祜二年(1050 年),原名石碑寺。自建成以来,云门寺历经多次加修、整修或重修。其建筑风格现为清代风格,占地 3200 平方米,由前殿、大雄殿、观音阁和念经堂三部分组成,自南而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殿前有清乾隆二十六年雕汉白玉长方香炉一座,佛龛上悬曾国荃同治六年(1857)年书写的 “南海长春” 横匾,阁中有青铜圆形扁腹香炉,造型精美。

2. 重要事件

云门寺庙会起源于唐代,是依托湘乡城区内千年古刹云门寺和当地十分兴盛的观音信俗而形成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云门寺庙会源于感恩 “观音镇孽龙” 举行的祭祀活动,逐渐衍生成有物物交换的商贸传统。历经五代十国,至北宋皇祐二年(公元 1050 年),百姓在石碑寺筹建观音阁举行祭祀活动,之后逐渐形成了固定地点、固定时间的民间庙会。

在历史长河中,云门寺庙会逐渐衍生出百龙百狮沿街巡游,花灯、花鼓戏、火龙、高跷、大鼓等极具湘乡地方特色民俗内容,寺庙广场上搭台唱戏,有书法美术、曲艺杂耍、听戏说书等传统表演形式和佛道仪式。它再现了湘楚地区多元文化融合,较为典型地保存了湘中地区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俗信仰、水利、农耕等文化信息,是研究湘中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感恩扬善与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例如,2023 年 3 月 5 日,“月秀越开心” 湘乡市云门寺庙会活动开启,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来。庙会活动从 5 日起持续到 12 日,着力营造湘乡 “不夜城” 的热闹氛围。云门寺前坪游人络绎不绝,乡镇(街道)特色展销展示区集齐了 22 个乡镇的特色农产品,其中不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精彩不断的花鼓戏展演、本地书法艺术家现场书写 “福” 字送祝福、由 1000 个灯笼组成的灯笼魔方等,行人摩肩接踵,现场热闹非凡。

云门寺庙会是湘潭市的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于大众性民俗活动,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在湘乡云门寺举办,是湘乡市周边群众自发组织、自然传承的。

二、特色亮点

1. 千手千眼观音像

云门寺现殿内供奉有全国第二大之木雕泥塑千手千眼观音像。佛像身高 12 米,全身贴满黄金,直立于莲花宝座上,面颊丰满,双目微俯,形态端庄慈祥。佛顶有宝冠 24 面,各面塑有活佛;上身千手,每手掌心内各有秀目一只。观音像为泥塑和木雕混合结构,中间是三个大柱子支撑着,观音像的头部、腹部装有木炭和茶叶,在古代,茶叶是防虫的,木炭是用来防潮的。这尊观音造于明朝成化年间,雕塑家在艺术处理上很高明,有十二米高的长度来雕刻一尊观间,整体上以小衬大,以竖破横,以粗犷烘托细腻,头冠上十多个小佛精雕细刻、加上彩带、仙鹤、大龙…… 等等,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从文化内涵来看,千手表示法力无穷,可以拯救众生,而千眼则表示慧眼无边,能普观世界,明察秋毫,智慧无穷。其蕴意丰富,第一双高举的手,捧着一尊小佛像,是其师祖释迦佛;第二双手里拿着兵器,称战器,是用来防身的,对研究宋朝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第三双手是双手合一,礼敬阿弥陀佛;第四双手是自然伸展。身后伸出一千只手,手形千姿百态,令人心动神摇,目不暇接。从艺术上讲,对这千只手的处理采取了孔雀开屏的方式,层层叠叠,既有章法,又不呆板。千手千眼观音像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为研究宋朝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2. 十八罗汉像

云门寺最著名的文物还有石雕十八罗汉像。十八罗汉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每尊都是同一块整体的汉白玉雕刻而成,身高 1.5 米,形态各异,或舒目展颜,或挖耳蹙听,或捧腹憨笑,或掩卷沉思,或眉目传情。刻画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古代高超的雕塑技艺。十八尊罗汉有形态的夸张,在块面结构则完全按照东方人的欣赏习俗予以处理;虽变型而选型严谨,运用了中国画独特的、经过整理和选择、简练概括的线条,表现形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每尊罗汉各个部位之间和谐协调,十八尊罗汉组成一个群体,个体之间互相联系,有一种和谐美;在形式美的追求和探索上,凭藉石雕的浑厚优势,体现了一种粗犷的风格。在该传神的细部 —— 如眼、耳、口、鼻、手,做到深刻细划,细腻入微,于细微处见精神,而在整体上则运用取舍、省略的方法,大刀阔斧地把该表现的部位处理在 “似有似无” 处,既不使之残缺,又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云门寺的十八罗汉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古代雕塑技艺和文化的重要实物。

3. 庙会活动

云门寺庙会活动丰富多彩,有非遗美食、花鼓戏、龙灯展等特色活动,展现当地浓郁的乡俗民情。

庙会期间,湘乡烘糕、湘乡蛋卷、湘乡桐梓叶粑粑、壶天红薯粉、水府庙火焙鱼、新湘路黑芝麻丸等一大波非遗美食以及 22 个乡镇(街道)特色商品让人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感受到了当地浓郁的乡俗民情。由湘乡市花鼓戏剧团有限公司带来的经典花鼓戏精彩不断,一旁还有湘乡本地书法艺术家在现场挥毫泼墨,书写 “福” 字送给市民。今年是农历龙年,活动现场的中国龙造型灯笼格外引人注目。整个 “中国龙” 用灯笼装饰龙身,龙头龙尾采用花灯,宽达 4 米、高达 3 米,长度超过 30 米。这是烟火龙灯展的重要部分,一旁还有巨型酒灯笼造型、灯笼墙,吸引了大量市民拍照留念。

云门寺庙会是湘潭市一项省级非遗项目,大致起源于唐代,是依托湘乡城区内千年古刹云门寺和当地十分兴盛的观音信俗而形成的一系列民俗活动。庙会期间常举行百龙百狮沿街巡游、花灯、花鼓戏、火龙、高跷、大鼓、曲艺杂耍、听戏说书等极具湘乡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展现了湘乡地区的历史、农耕、水利、民间信俗、民间文艺、经济生活等社会文化信息。

三、地理位置

1. 具体位置

湘潭云门寺位于湘潭市湘乡市桑梅东路湘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东南侧约 100 米,背靠湘乡汽车站。其地理位置优越,周边交通便利,与医院相邻为游客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而背靠汽车站更是方便了游客的往来。

2. 交通路线

从湘潭市区出发前往云门寺有多种路线可供选择。若选择走国道,可以经 107 国道到达云门寺,全程约 43 公里。如果想更快捷地到达,可以选择走上瑞高速(即沪昆高速 G60),从湘乡出口下高速后到达云门寺约 58 公里。

对于各地到达湘乡后前往云门寺的方式也较为便捷。各地都有直达湘乡的客运班车,出站后经汽车站广场左拐即可看到云门寺前广场。到达湘乡火车站后,出站直行约 1 公里,穿过汽车站广场即可到达云门寺。

此外,云门寺附近还设有多个公交站,包括云门寺东、步行街、东风广场、嘉亨茂等,可以换乘湘乡 5 路、湘乡 3 路、湘乡 103 路、湘潭客运巴士班线 [向韶 - 花坪] 等多条公交线路,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

四、建筑风格

1. 整体布局

湘潭云门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由前殿、大雄殿、观音阁和念经堂三部分组成,自南而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寺院建筑的严谨与规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前殿作为山门,是游客进入云门寺的第一站,山门右侧立龙王庙,左侧立土地祠,增添了寺庙的神秘氛围。大雄殿位于中轴线的中部,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殿内供奉着众多佛像,每天清晨和黄昏,法师们都会在此集合,上早晚课,诵经礼佛,重大佛事法会也都在此殿举行。观音阁则是云门寺最为壮观、最为重要的建筑,位于中轴线的北端。念经堂则为僧众们研习佛法、诵经修行提供了安静的场所。这种布局不仅符合佛教的教义和仪式需求,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理念。

2. 建筑特色

观音阁的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殿阁进深 21.8 米,通面宽 20 米,高约 15 米。三面以砖墙承荷,重檐歇山屋顶,屋角起翘,造型优美,给人一种轻盈灵动之感。重檐之中,设一天窗,观赏者可站立前坪,通过天窗瞻仰佛面,增添了一份神圣与庄严。阁内有佛龛,饰以朱漆的两只大木圆柱,上书金字楹联:“蔼蔼慈门,何惭佛称慈父,众称慈母;汪汪生海,直配乾曰大生,坤曰广济。” 佛龛上悬曾国荃同治六年(1857 年)书写的 “南海长春” 横匾,笔力雄浑,为观音阁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阁中有青铜圆形扁腹香炉,直径 0.55 米,高 0.23 米,炉腹外部铸怪兽头像一对,造型极为精美,显示出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造技艺。观音阁内供奉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圣像,为泥塑和木雕混合结构,全身金装,高 11.8 米,号称江南第一、全国第二高,是北宋皇祐二年(1050 年)建寺时的原物。佛像直立于莲花宝座上,面颊丰满,双目微俯,形态端庄慈祥。衣带似在飘拂,冠饰似在颤动;两鬓发丝,根根可数;额上佛痣,清晰可见;两耳垂肩,饰坠晃动;鼻尖微翘,双唇略张,似在喃喃念佛。佛顶有宝冠 24 面,各面塑有活佛;上身千手,每手掌心内各有秀目一只。其中 4 双大手,或高捧佛祖,或合掌天书,或挥臂执戟,或屈指掐算,大小合适,位置得当。整个造型比例匀称,雕塑精湛,奇特美观。从艺术上讲,对这千只手的处理采取了孔雀开屏的方式,层层叠叠,既有章法,又不呆板。这尊观音造于明朝成化年间,雕塑家在艺术处理上很高明,有十二米高的长度来雕刻一尊观间,整体上以小衬大,以竖破横,以粗犷烘托细腻,头冠上十多个小佛精雕细刻、加上彩带、仙鹤、大龙等等,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观音像的头部、腹部装有木炭和茶叶,在古代,茶叶是防虫的,木炭是用来防潮的,这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佛像的精心呵护。

3. 南派风格

云门寺建筑属于南派,风格婉约而秀美。山墙线条流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斗拱精巧细致,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建筑艺术的重要体现。檐角起翘,富有动感,仿佛在向天空伸展,给人以轻盈灵动之感。这种风格与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南方文化的细腻与柔美。云门寺的建筑在细节之处也尽显南派风格的魅力。例如,建筑的装饰更加注重精致与细腻,雕刻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多样。门窗的设计也更加注重通风与采光,体现了南方建筑的实用性。同时,云门寺的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山水相依,绿树环绕,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理念,也是南派建筑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

五、文化内涵

1. 佛教文化

湘潭云门寺在湘潭地区佛教信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历史悠久,建筑庄严肃穆,自南而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的前殿、大雄殿、观音阁和念经堂,为信徒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祥和的朝拜场所。每天清晨和黄昏,法师们在大雄殿集合,上早晚课,诵经礼佛,重大佛事法会也都在此殿举行,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体验这份神圣与庄严。

天王殿内,弥勒菩萨慈眉善目,笑口常开,大肚能容,代表了佛教慈悲、忍辱、宽容、乐观的基本精神。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对众生慈悲,化缘所得分发给穷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韦驮菩萨为佛教著名护法菩萨,统领三洲护持佛法之事,号 “三洲感应”。四大天王手持琵琶、宝剑、长龙和宝珠、伞盖和银鼠,寓意内调心性、中道平和,代表风、调、雨、顺,护持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意。

2. 历史文化

“先有云门寺,后有湘乡城”,云门寺与湘乡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镇湘楼与湘乡的历史人物紧密相关,如蜀汉宰相蒋琬,其故事和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镇湘楼最初建于明朝晚期,约 400 年前,作为戍楼用于守望和报警,见证了湘乡的重要历史时刻。湘乡在明清时期经历了多次社会经济的变革,特别是湘军的兴起,对湖南乃至全国的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史记中有介绍说,小县城原本没有城墙护卫,民众担心安全,建楼起警戒、护卫功能,同时风水家也认为这楼可以作为作为护城屏藩而使湘乡安定、平安,因此命名为 “镇湘楼”。

3. 艺术文化

云门寺内的雕塑、建筑等体现了古代高超的艺术技艺。千手千眼观音像为泥塑和木雕混合结构,全身金装,高 11.8 米,号称江南第一、全国第二高。雕塑家在艺术处理上很高明,以小衬大,以竖破横,以粗犷烘托细腻,头冠上十多个小佛精雕细刻、加上彩带、仙鹤、大龙等等,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从艺术上讲,对这千只手的处理采取了孔雀开屏的方式,层层叠叠,既有章法,又不呆板。观音像的头部、腹部装有木炭和茶叶,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佛像的精心呵护。

十八罗汉像每尊都是同一块整体的汉白玉雕刻而成,身高 1.5 米,形态各异,刻画栩栩如生。在块面结构处理上按照东方人的欣赏习俗,虽变型而选型严谨,运用了中国画独特的、经过整理和选择、简练概括的线条。每尊罗汉各个部位之间和谐协调,组成一个群体,个体之间互相联系,有一种和谐美。在形式美的追求和探索上,凭藉石雕的浑厚优势,体现了一种粗犷的风格。在该传神的细部做到深刻细划,细腻入微,于细微处见精神,而在整体上则运用取舍、省略的方法,大刀阔斧地把该表现的部位处理在 “似有似无” 处,既不使之残缺,又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

观音阁的建筑也十分壮观,殿阁进深 21.8 米,通面宽 20 米,高约 15 米。重檐歇山屋顶,屋角起翘,造型优美。重檐之中设一天窗,观赏者可通过天窗瞻仰佛面,增添了神圣与庄严。阁内有佛龛,饰以朱漆的两只大木圆柱,上书金字楹联。佛龛上悬曾国荃同治六年书写的 “南海长春” 横匾,笔力雄浑,为观音阁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阁中有青铜圆形扁腹香炉,造型精美,显示出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造技艺。

云门寺的建筑属于南派,风格婉约而秀美。山墙线条流畅,斗拱精巧细致,檐角起翘,富有动感,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建筑的装饰更加注重精致与细腻,雕刻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多样。门窗的设计也更加注重通风与采光,体现了南方建筑的实用性。同时,云门寺的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山水相依,绿树环绕,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理念,也是南派建筑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

六、游玩注意事项

1. 开放时间

云门寺冬令时开放时间为 06:00 - 18:00,夏令时开放时间为 07:00 - 17:30。

2. 礼仪规范

游客在云门寺游玩时,应遵守以下礼仪规范:

  • 进入寺院应从山门的边门、侧门进出,以示恭敬之心。

  • 进入寺院后即行至大殿(如果前有天王殿则先至天王殿),脱帽、慢步,从侧门进入大殿礼佛三拜(不可于大殿正中位礼佛)。

  • 礼佛完毕之后,可自行瞻仰佛菩萨圣像,殿堂建筑等,在寺院清幽的环境中,放下尘劳,或自行阅读礼拜,或向寺僧请问佛法,但是要避免嬉闹喧哗。

  • 遇到师父或是其他工作人员则应合掌称 “阿弥陀佛” 问好,有其他疑问可以至客堂请问。

  • 服装要整洁,避免穿颜色鲜艳及过于另类的服装,女士进入寺院尽量不要穿得过于暴露与鲜艳。在寺中行走时遇见出家人应恭敬合掌,同时口中可以说:「阿弥陀佛」,以示恭敬,但在厕所中、手中捧经典佛像时、手捧其它杂物时不得礼拜问讯。

  • 进入殿堂要靠门的一侧进入,在哪一侧进入则先迈哪只脚,不得从中间进入,在殿堂中不得大声嘻笑及大声说话,不要乱扔杂物及吐痰。

  • 参加法会应着海青及居士服,在大殿排班的次序依次是,出家男众、出家女众、在家男众、在家女众,在家居士穿着海青的站在在家众的前面,未穿着的站在最后面。

3. 安全提示

  • 在游玩过程中,要注意台阶,避免摔倒。尤其是在雨天,台阶可能会比较湿滑,更要小心行走。

  • 防止拥挤。在庙会等人员较多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发生踩踏事故。

  • 云门寺广场目前存在无管理状态,社会车辆可能进入广场,游客在广场上活动时要注意车辆,老人健身和小孩奔跑时更要格外小心,避免发生意外。同时建议相关管理机构提前进入管理,加大巡查力度,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