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隐山古寺攻略

2024-12-03

一、隐山古寺简介

隐山古寺,位于湘潭县排头乡黄荆坪管区,这座古寺坐落在南岳衡山之余脉,又名龙王山。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隐山名称的来由传闻不一。一说因宋代文学家周敦颐曾在此隐居讲学而得名。周敦颐在这美丽的山色水光之中,不仅更深地领悟了阴阳八卦太极之理,更在莲花池畔写说了千古佳作《爱莲说》。另一说六朝时,僧密师伯随洞山良价经此山,见浮菜随涧水出,乃共拔草溪行六七里,见一茅庵住有老僧。洞山良价拜老僧为师,并于夜半烧毁其庵,同入深山,居于白云精舍,遂号称隐山和尚或名龙山和尚。石壁有诗云:“三间茅屋从来往,一道神光万境间,莫把是非来辨我,平生穿凿不相干。” 还有一说明代正德皇帝南游至此,见寺院庙宇堂皇,雕刻书法,楹联匾额,壁画条幅,琳琅满目,僧尼普渡,香火缭绕,施主朝拜,确有世外桃源意境,不禁拍手称绝,便即兴在观音殿前门题下 “天下隐山” 匾额。自此,隐山之名大显。

自宋至民国初,隐山成了州府官吏、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游览之地,《长沙府志》、《寰宇记》均有关于 “天下隐山” 的记载。隐山胜迹颇多,概括起来有一寺、一墓、两祠、两树、四池、八桥,远近驰名。

隐山位于湘潭县黄荆坪,距湘潭市区 40 公里。又名龙山,龙王山,历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海拔 437 米。登隐山极目远眺祝融峰巍峨壮观,气势磅礴。东北而望又可见悠悠涟水,依依涓江。若天朗气清,晨间更可见一轮红日在滚滚湘江边喷薄而出,冉冉升腾。在潺潺流水的作用下,山中育有一方古溶洞,洞洞相连,幽回曲折,钟乳浮石,千姿百态。据乡老传言有蛟龙盘踞其中,故名龙王洞。离山十里的东山村有一桃花洞,是龙王洞的出口之一,曾有人于洞中拾得上古器物,足见此地历史悠长。

隐山与湘潭县乌石镇彭德怀纪念馆相距只有 5 公里,位于花明楼,韶山,乌石与南岳的旅游黄金线的中间地段,地理位置优越。这里不仅有隐山碧泉书院,三贤祠,胡安国胡宏父子合葬墓地及左宗堂故居,周小舟故居等人文历史资源,而且自然风光优美,有美仑美奂的 “四美湖”,神秘莫测的龙王洞,天然温泉以及历代为州官府吏,文人墨客浏览的圣地 “四池”“八桥八景” 等。游客既可寻幽访古,又可休闲度假,采莲赏荷,登山探险。登隐山一游,湖湘文化源头尽收。

隐山之西的龙王洞口之下有白云庵,相传建于汉末,为我国最早庙宇之一。隐山脚下的慈云寺,又名慈航寺、龙王寺,几度兴衰,已不知始建于何年何代。一庵一寺,千年间上下相望,中有十八罗汉金刚、二十四诸天菩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晨钟暮鼓,香火兴旺。此湘潭一大文化遗产,可惜毁于 “十年文革”,如今只有遗址尚在,香炉仍存。

这里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北宋理学开山鼻祖、文学家周敦颐曾在隐山隐居讲学,隐山因之而得名。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太学士胡安国及其子由闽来湘,在隐山卜居,讲学碧泉书院,湖湘文化遂横空出世。安国死后葬于隐山之下,墓围苍松翠柏,墓前有石狮石马,白玉墓碑上刻有 “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 之联,龙飞凤舞,令人遐思。相传明朝正德皇帝游历江南,闻隐山大名,来登此山,遂御笔亲书 “天下隐山” 四个大字于龙王寺正门,今寺虽毁,但字匾仍被当地的百姓珍藏。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秘书、曾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就出生在隐山东麓狮龙桥边,这里留下了他少年时许多动人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也曾在隐山留下足迹。天下隐山,历来为州官府吏、迁客雅士、文人学者的游览胜地。在旅游业日益发展的今日,开发隐山旅游,已成为当地人民的共识,在这个湖湘文化和湘莲文化的发源地,一批与此相关的旅游景点在有计划地开发建设。隐山,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天下游客;天下隐山将大显于天下。

二、地理位置

1. 隐山位于湘潭县黄荆坪,距湘潭市区 40 公里。

隐山地处湘潭县黄荆坪,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从湘潭市区出发,驱车行驶约 40 公里,便能抵达这座充满历史韵味和自然之美的名山。沿途的风景不断变换,让人对即将到达的隐山充满期待。当靠近隐山时,仿佛能感受到它散发出来的独特气息,那是一种融合了历史与自然的魅力。

2. 它是湘潭四大名山之一,海拔 437 米。

隐山作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海拔 437 米,虽不算高耸入云,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站在山顶,极目远眺,祝融峰巍峨壮观,气势磅礴,仿佛在诉说着南岳衡山的雄伟。东北方向,悠悠涟水和依依涓江映入眼帘,如两条丝带般环绕着这片土地。若天朗气清,晨间还能看到一轮红日在滚滚湘江边喷薄而出,冉冉升腾,那壮丽的景象令人心潮澎湃。

3. 地处花明楼,韶山,乌石与南岳的旅游黄金线的中间地段,地理位置优越。

隐山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花明楼、韶山、乌石与南岳的旅游黄金线的中间地段。这使得它成为了游客们在游览这些著名景点时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从隐山出发,可以轻松前往花明楼,感受刘少奇同志的故居所蕴含的历史底蕴;也可以前往韶山,瞻仰毛泽东同志的故居,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还可以前往乌石,参观彭德怀纪念馆,领略彭大将军的风采。此外,隐山距离南岳衡山也不远,游客们可以在游览完隐山后,继续前往南岳,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隐山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三、历史沿革

1. 名称由来

  • 因周敦颐得名:北宋理学开山鼻祖、文学家周敦颐曾在隐山隐居讲学,隐山因之而得名。周敦颐在这美丽的山色水光之中,不仅更深地领悟了阴阳八卦太极之理,更在莲花池畔写说了千古佳作《爱莲说》。至今,隐山东侧仍有濂溪祠,为后人纪念周敦颐所建。虽目前无确切史料显示周敦颐来过隐山,但有族谱记载龙山周氏是周敦颐的后裔。周敦颐的后人为纪念他,修建了莲花池、濂溪祠等。

  • 源于隐山和尚:六朝时,僧密师伯随洞山良价经此山,见浮菜随涧水出,乃共拔草溪行六七里,见一茅庵住有老僧。洞山良价拜老僧为师,并于夜半烧毁其庵,同入深山,居于白云精舍,遂号称隐山和尚或名龙山和尚。石壁有诗云:“三间茅屋从来往,一道神光万境间,莫把是非来辨我,平生穿凿不相干。” 隐山之名即由此而来。后来,南宋建炎三年己酉(1129),福建崇安大学者胡安国携其儿子胡宏等由湖北荆门移居湘潭,落籍碧泉。他或许在龙山想起了那位出典 “泥牛入海” 的高隐,又浇心中之块垒,遂将龙山改名为隐山。而他们父子过世后,皆按其自我交代,葬在了隐山。

  • 正德皇帝题匾:一说明代正德皇帝南游至此,见寺院庙宇堂皇,雕刻书法,楹联匾额,壁画条幅,琳琅满目,僧尼普渡,香火缭绕,施主朝拜,确有世外桃源意境,不禁拍手称绝,便即兴在观音殿前门题下 “天下隐山” 匾额。自此,隐山之名大显。

2. 重要历史事件

  • 周敦颐与《爱莲说》:北宋理学开山鼻祖、文学家周敦颐曾在隐山隐居讲学,在隐山美丽的山色水光之中,不仅更深地领悟了阴阳八卦太极之理,更在莲花池畔写说了千古佳作《爱莲说》。周敦颐的思想虽不一定直接在当时的湖南产生巨大影响,但通过湖湘学派的研究、宣传和转介,在湖南地区实现了重要的思想传播,构成了湖湘学派的重要思想来源。

  • 胡安国父子与湖湘文化: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太学士胡安国及其子由闽来湘,在隐山卜居,讲学碧泉书院,湖湘文化遂横空出世。安国死后葬于隐山之下,墓围苍松翠柏,墓前有石狮石马,白玉墓碑上刻有 “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 之联。胡安国父子来到碧泉后,与隐山的高僧有着过从的交谊。胡安国夫人王氏去世后葬于隐山,后来胡安国也去世,遗体被运来隐山与夫人合葬。胡安国还将龙山改名为隐山,切合了 “泥牛入海” 的公案,又浇出了自己心中的块垒。

  • 正德皇帝题匾:明朝正德皇帝游历江南,来登此山,御笔亲书 “天下隐山” 四个大字于龙王寺正门,今寺虽毁,但字匾仍被当地的百姓珍藏。

四、建筑风格

慈云禅寺作为湘潭四大寺之一,坐落于隐山东麓,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彰显出浓厚的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

寺院坐西朝东,布局严谨,分为门楼、观音殿、三佛殿、后殿四进。这种递进式的布局,不仅体现了传统佛教寺院的庄重与秩序,也为信众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参拜和游览路线。

观音殿内供奉着高三丈之千手观音神像,其庄严神圣的形象令人心生敬畏。观音作为佛教中慈悲与救渡的象征,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信众的敬仰和崇拜。这座千手观音神像的存在,更是为慈云禅寺增添了一份神秘而神圣的氛围。其正殿牌楼上前横书 “天下隐山” 四字,相传为明正德皇帝南巡至此,御笔亲书。这四个字不仅为慈云禅寺赋予了更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隐山的标志性象征之一。

慈云禅寺的建筑材料和装饰工艺也十分考究。均为青砖砌墙,青砖的古朴质感为寺院增添了一份沉稳与厚重。琉璃瓦盖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展现出华丽与庄重的气质。龙檐凤阁的设计精巧别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对龙凤这两种祥瑞之物的尊崇。花栏漆柱色彩鲜艳,浮雕彩绘精美细腻,这些装饰元素不仅丰富了寺院的视觉效果,更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整体而言,慈云禅寺的建筑风格富丽堂皇,十分壮观。从其建筑布局到细节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传统佛教建筑的精髓和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慈云禅寺虽历经多次兴衰,但它的建筑之美却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湘潭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五、文化内涵

  1. 隐山文化奇在独特山名,直接以隐作为山名,北宋理学开山鼻祖、文学家周敦颐曾在隐山隐居讲学,明朝正德皇帝为大隐龙王慈云禅寺御笔亲书 “天下隐山”。

    • 隐山之名独特,在中国众多名山之中,直接以 “隐” 为名的唯有此处。北宋时期,周敦颐这位理学开山鼻祖和文学家在隐山隐居讲学,他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不仅对阴阳八卦太极之理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还创作了千古佳作《爱莲说》。周敦颐的到来,为隐山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得隐山因他而得名。

    • 明朝正德皇帝南巡至此,被隐山的寺院庙宇、雕刻书法、楹联匾额等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他即兴在观音殿前门题下 “天下隐山” 匾额,自此隐山之名大显。这一御笔亲书不仅为隐山增添了皇家的荣耀,也成为了隐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1. 神秘时空,自古以来,禅慧文化不绝如缕氤氲于天下隐山,唐朝时,禅宗五宗之一的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经此山,潜心传授禅宗。

    • 隐山自古以来就弥漫着神秘的禅慧文化气息。唐朝时,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与密师伯云游至此,见水上浮着菜叶,便沿着小溪寻觅,最终遇到了 “羸形异貌” 的龙山和尚。这场相遇充满了禅机,他们之间的对话成为了禅宗的公案,也为后世留下了 “泥牛入海” 的成语。洞山良价被龙山和尚折服后,拜其为师。后来,龙山和尚半夜烧毁茅庵,遁入山林更深处,居于白云精舍。洞山良价在此潜心传授禅宗,为隐山的禅慧文化奠定了基础。

    • 《五灯会元》记载,湖湘学派奠基者胡安国先生与禅宗临济宗黄龙派渊源很深。一身兼祧禅门五宗、近现代史上最为人瞩目的虚云禅师亦源自湘潭隐山地域。这些都表明了隐山在禅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 人文气象,湘潭隐山佛教文化悠久,有白云庵、慈云禅寺、龙王禅寺、西禅寺等寺庙,其中白云庵距今已有 1700 多年历史。

    • 湘潭隐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众多寺庙。白云庵相传建于汉末,距今已有 1700 多年历史。白云庵位于隐山之西的龙王洞口之下,曾是我国最早的庙宇之一。这里见证了无数高僧大德的修行和传承,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 慈云禅寺曾是湘潭四大寺之一,坐落在隐山东麓。寺院坐西朝东,布局严谨,分为门楼、观音殿、三佛殿、后殿四进。观音殿内供奉着高三丈之千手观音神像,庄严神圣。正殿牌楼上前横书 “天下隐山” 四字,相传为明正德皇帝南巡至此御笔亲书。慈云禅寺均为青砖砌墙、琉璃瓦盖,龙檐凤阁,花栏漆柱,浮雕彩绘,富丽堂皇,十分壮观。

    • 龙王禅寺、西禅寺等寺庙也在隐山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构成了隐山丰富的佛教文化景观。这些寺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香火兴旺,僧尼普渡,成为了湘潭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

六、特色景点

隐山古寺周边拥有众多特色景点,这些景点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展现出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1. 一寺(慈云寺)

慈云寺又名慈航寺、龙王寺,曾是湘潭四大寺之一,位于隐山东麓。寺院坐西朝东,布局严谨,分为门楼、观音殿、三佛殿、后殿四进。观音殿内供奉着高三丈之千手观音神像,其庄严神圣的形象令人心生敬畏。正殿牌楼上前横书 “天下隐山

” 四字,传为明正德皇帝南巡至此,御笔亲书。这四个字不仅为慈云寺赋予了更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隐山的标志性象征之一。

慈云寺的建筑材料和装饰工艺十分考究。均为青砖砌墙,青砖的古朴质感为寺院增添了一份沉稳与厚重。琉璃瓦盖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展现出华丽与庄重的气质。龙檐凤阁的设计精巧别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对龙凤这两种祥瑞之物的尊崇。花栏漆柱色彩鲜艳,浮雕彩绘精美细腻,这些装饰元素不仅丰富了寺院的视觉效果,更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2. 一墓(北宋理学家,文学家胡安国之墓)

胡安国墓位于湘潭县排头乡黄荆坪村隐山南麓仙娥山北坡,是宋代思想家、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夫妇及其子胡宏合葬墓。墓前原有石狮、石马、石羊,现已毁。该墓坐落于一山凹内,犹如仙鹅抱蛋。墓碑联语有 “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胡安国的墓地见证了他的生平和历史地位,也成为了后人缅怀这位思想家的重要场所。

3. 两祠(濂溪祠、三贤祠)

濂溪祠是为纪念北宋理学开山鼻祖、文学家周敦颐而建。周敦颐曾在隐山隐居讲学,在莲花池畔写下了千古佳作《爱莲说》。濂溪祠的存在,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周敦颐的思想和贡献。

三贤祠则可能是为了纪念在隐山有着重要贡献的三位贤人而建。具体是哪三位贤人,目前尚无确切的记载,但可以想象,他们一定在隐山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 两树(垂丝柏树、银杏)

隐山上的垂丝柏树和银杏,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屹立不倒。它们见证了隐山的历史变迁,成为了隐山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垂丝柏树的形态优美,枝叶繁茂,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银杏则以其高大挺拔的身姿和金黄的树叶,在秋季成为了隐山的一道亮丽景观。

5. 四池(莲化池、洗笔池、化砚池、雷池)

莲化池位于隐山东侧,相传为北宋大文学家、理学家周敦颐植莲之处。池中荷叶田田,荷花艳丽,香远益清。在莲花池畔,周敦颐不仅领悟了阴阳八卦太极之理,还创作了千古佳作《爱莲说》。

洗笔池在三贤祠侧,相传为周敦颐洗笔之处。这里仿佛还能感受到周敦颐当年挥笔泼墨的气息。

化砚池和雷池的具体位置和传说暂未有详细的记载,但可以想象,它们一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6. 八桥(隐水桥、流叶桥、通箭桥、珂里桥、栗林桥、狮龙桥、神仙桥、龙五桥)

隐水桥位于隐山南谷,濂溪祠、三贤祠、慈云寺斜对面半华里。相传桥之上游,溪水奔流,白浪滔滔,而流水过桥,便寂然无声,流入地穴,变成阴溪。

流叶桥位于隐水桥下一华里处。相传唐代僧密师伯,洞山良价见浮叶于隐水桥处没入水中,至流叶桥处才上浮又现,故而得名。现在的中华名树 “元帅树”,就生长在桥头。

通箭桥又称通济桥,位于隐山黄荆坪。建筑精美,挺拔秀丽,石雕别致,柳丝垂拂,是过往行人小憩、避暑乘凉的好去处。

珂里桥位于隐山东北麓,黄荆坪街东北侧。据乾隆《湘潭县志・古迹》载:“珂理桥,在隐山下…… 文定爱隐山,常游之而乐之。凡自碧泉来隐山游者,必经此桥,故当时仿唐人所称。” 桥两头有如盆景的两棵大树,遮天荫地,过桥者,常在此小憩游玩。

栗林桥位于隐山黄荆坪通往花石及南岳的大道上,麻石拱砌,气势恢宏。

神仙桥坐落在隐山的星星村。相传很久以前在修建这座石拱桥时,参加修桥的恰好一百人,吃饭时却只有九十九人,到开工时,清点人数又是一百人。因此人们暗暗猜度,其中一人一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由于神仙助力修桥,故称神仙桥。

狮龙桥位于隐山东北麓,相距流叶桥一华里。狮龙桥桥畔,就是周小舟同志故居。据传说,在此有一山形似狮形,故名狮形山,同时有龙深居此山龙穴,故此桥为狮龙桥。

龙五桥的具体位置和传说暂未有详细的记载,但可以想象,它也一定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七、游玩注意事项

  1. 相注意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隐山古寺作为一处历史文化胜地和自然景观优美的地方,我们在游玩过程中应时刻保持对环境的尊重。每一个游客都有责任维护这里的整洁与美丽,将垃圾妥善处理,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内。不乱扔垃圾不仅能保持景区的美观,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为后续的游客提供一个

良好的览体验。

  1. 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隐山古寺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我们在参观寺庙等宗教场所时,要尊重佛教的信仰和习俗。遵守寺庙的规定,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触摸佛像和宗教器物。在与当地居民交往中,也要了解并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避免因不当行为而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游山区气候多变,注意携带适当的衣物和雨具。隐山地处山区,气候多变,可能前一刻还是阳光明媚,下一刻就乌云密布、下起雨来。因此,在前往隐山古寺游玩时,要提前查看天气预报,携带适当的衣物,如外套、长裤等,以应对气温的变化。同时,带上雨具,如雨伞或雨衣,以防突然降雨。这样可以确保在游玩过程中不受天气的影响,尽情享受隐山的美景。

  1. 注意安全,遵守景区的规定,不要擅自离开游览路线。在隐山古寺游玩时,要时刻注意安全。遵守景区的各项规定,不攀爬危险区域、不靠近悬崖峭壁。不要擅自离开游览路线,以免迷失方向或遇到危险。特别是在山区行走时,要注意脚下的道路,避免摔倒或受伤。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要及时向景区工作人员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