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湘潭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44号-3
2024-11-29
湘潭特色的长沙花鼓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湘潭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一个多世纪以来,它深深扎根于湘中腹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长沙花鼓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湘潭特色的花鼓戏在演出剧目、声腔分类、行当划分上与长沙花鼓戏一脉相承。然而,湘潭的地域文化、民性、教育理念以及周边地市花鼓戏的渗透,使其在表演风格和演唱方式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受湘中山歌、民间小调、地花鼓的熏陶,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更具地方色彩。演员们以花鼓曲调为主,又与民歌小调相结合,演唱出清新活泼、悦耳动听、风趣幽默的旋律。省里专家考察后认为,湘潭的花鼓戏重小调、善歌舞,表演风格清新活泼,这是湘潭地区载歌载舞的民风以及劳动者出身的艺人将本土品格注入艺术创造的结果。
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的传统代表剧目丰富多样,如《大砍樵》《晒鞋》《逃荒》《假报喜》《三娘过江》《驼子回门》等,这些剧目生动地展现了湘潭地区的民俗和文化传统。同时,创作剧目也不断涌现,《放风筝》《捉蝴蝶》《筒车谣》《风流嫂子》《培民书记》《三个堂客们闹一房》《风雨兼程》《哭泣的灵魂》《特别支部》《齐白石》《战地黄花》等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湘潭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在声腔演唱方面,虽然仍以长沙花鼓戏的川调、打锣腔及小调为主,但受地域环境和本土文化的影响,表演特点和演唱风格更趋个性化。演员们的表演载歌载舞,充满活力,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
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的传承人刘慧,在艺术领域取得了众多成就。她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共党员,湘潭市民盟成员,湘潭市政协委员。历任湖南沅江县文工团、益阳地区花鼓戏剧团、湘潭市花鼓戏剧团工作。刘慧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她曾获得湖南省 “优秀中年演员” 称号、省专业剧团汇演 “最佳优秀表演奖”、省新剧目汇演 “优秀表演奖”、湖南省戏剧 “芙蓉奖”、中国文化部第五届文华奖 “文华表演奖”、省新剧目汇演 “田汉表演奖”、湖南省艺术节 “最佳主演奖” 和 “田汉表演奖” 等多项荣誉。2003 年载入 “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史册,2013 年被中共湘潭市委、湘潭市人民政府评为湘潭市首届文化艺术名人,2015 年入书 “流光溢彩”—— 湘潭当代首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名人,2023 年荣获 “光影湘村” 湖南省微电影大赛 “金芙蓉奖” 优秀作品奖和 “湘潭市高层次人才证书”。
简介
湘潭地花鼓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演员一般为两人或四人,加上乐器演奏者共七八人。地花鼓短小精悍,唱 “小调子”,每个表演仅有几分钟,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其中有《望郎》《采茶》《十送》等名段,这些曲目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充满了生活气息。春节期间,地花鼓表演常常通宵达旦,甚至持续到正月十五。演员们走进每家每户,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历史
湘潭地花鼓、花灯一类的歌舞演唱形式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虽已无从考证,但从嘉庆《湘潭县志》的记叙以及老艺人祖辈相传推断,至少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湘潭地花鼓的记载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戏在湖南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其表现形式独特多样,语言活泼通俗,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流派
湘潭地花鼓戏因流行地域广,形成了多个艺术流派。大致可分为长沙路、宁乡路、平浏醴路、西湖路等。
长沙路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等地,主要在广大农村流动演唱,清末到民国年间也曾在城市演出和茶社酒楼清唱。长沙作为省会,吸收了各路花鼓戏的长处和地方大戏的影响,曲调丰富,剧目众多,表演技巧较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展迅速,成为湖南花鼓戏中有代表性的流派。
宁乡路流行于宁乡,同治以来出现过繁荣时期,艺人众多,班社林立,在广大农村几乎每个村庄都唱花鼓调,剧目丰富,音乐、表演具有乡土特点,影响广泛。
平浏醴路指流行平江、浏阳、醴陵等地的花鼓戏,剧目较多,曲调丰富,曾与赣西采茶戏互相融汇,浏阳花鼓戏还受到浏阳古乐的影响。
西湖路是洞庭湖以西的南县、华容、安乡、益阳及沅江一带的花鼓戏,班社多,艺人不少,多演 “大本戏”,音乐自然流畅,悠扬动听,著名的 [西湖调] 流传甚广,逐渐成为湘潭地花鼓戏中的常用曲调。
唱腔
湘潭地花鼓戏唱腔音乐丰富多样,风格各异,地方色彩鲜明。其声腔主要为川调、打锣腔、小调,约有 100 多支曲调。曲调可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多种变化,将同基调的多支曲牌联接起来,辅以板式变化,以表现多种题材、展示剧情、刻划人物。川调类的曲调命名方式多样,有以 “川” 字命名的,如 “双川调”“单川调”;有以角色或行当命名的,如 “安童调”“嫂子调”;有以剧目命名的,如 “骂鸡调”“劝夫调”;有以地域命名的,如 “西湖调”“宁乡正调”;还有以表现情绪命名的,如 “神调”“败调” 等。
音乐伴奏
湘潭地花鼓的伴奏乐队习称 “文武场面”。文场有大筒、唢呐,大筒是主奏乐器,唢呐分大唢呐和小唢呐,主要用于吹奏过门。武场有堂鼓、大锣、小钞、小锣,击拍的乐器是 “可子”。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武场共 3 个半人,50 年代后增加了二胡、三弦、琵琶、韵锣、碰铃等,建制更加完善。
醴潭花鼓戏指流行于醴陵、浏阳、湘潭县一带的花鼓戏,亦称花鼓戏的 “醴潭路子”。在清代,这一地带的花鼓戏就与湖南其他地方一样兴盛。醴陵花鼓戏的班社以光绪末年的 “人义班” 影响较大,著名艺人有王洪章、张桂生等。20 世纪 40 年代末,“湘醴班” 和 “萍浏班” 活跃在本地区及湘潭等地,主要艺人有邹金龙、彭光梅、张德勋、朱林武、肖年水、冯少忠、周风姣、小艳金、朱太和、范星、谢术华、陈节花、李舒云、文国明、罗少文、陈道才等人。
1955 年,醴陵湘醴花鼓戏剧团于益阳县登记定点,改名益阳县花鼓剧团。1956 年,沅江县农村楚剧团演出至醴陵,将剧团就地登记,正式命名为醴陵县花鼓戏剧团。这表明花鼓戏在湖南的传播没有严格的地域之分,地方剧种内部的差别也微乎其微。
醴潭花鼓戏的剧目与各路花鼓戏相通,湘潭县花鼓戏多风流戏、小调戏。在这一地区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送表妹》《洛阳桥》《小姑贤》《砍樵》《蔡驼子回门》《打铁》《珍珠塔》《状元媒》《三报喜》《花田错》等。唱腔以川调为主,包括两个曲调系统。一为 “双川调” 系统,主要曲调有 “醴陵川调”“醴陵双川调”“湘潭川调”“湘潭双川调” 和 “醴陵花十字调”,因地临南岳,曲调风格近似衡、邵花鼓,高昂、激越。二为 “神调” 系统,包括 “嫂子调”“产子调”“盘姐歌”“小送郎” 及 “南神调”“反神调” 等,以湘东民歌为素材,承袭川调结构,风格特别。
湘潭话属于湘方言中新湘语的一支,狭义指湘潭市区通行的方言,与湘潭县、韶山市方言有差异。广义包括湘潭市区、株洲市区及周边部分地区方言。湘潭话在湖南方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既与长沙话有相似之处,又有自身的特色。
声母系统:老派湘潭方言声母有 29 个,包括全浊声母,但新派已清化。湘潭方言的声母有尖团之分,这在其他新湘语里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同时还有舌尖前和舌尖后之分。此外,湘潭方言有唇齿浊擦音 v,晓、匣纽原拼全口韵的绝大多数变为 f,奉纽一般不变 x,非、敷、奉三纽有个别字变 x。
韵母系统:共 42 个韵母。湘潭方言的元音存在韵尾低化和弱化的趋势,有后低圆唇元音,部分鼻尾韵正向鼻化韵转化,处于半鼻尾和半鼻化的阶段,部分 u 介音消失。例如,ie 在舌根音后出现时前面的 i 有时不太明显,可以记作 ie,本文统一归为 ie 韵母;a、ua 和 ya 中的 a 音值实际上是 əe。
声调系统:有 6 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含阳入白读,阳去阳上文读),阳去(含阳上白读),入声,入声独立,去分阴阳,与长沙方言基本一致,但阴平阳去有差异。阳平实际上是 112,单念时前段很低且时间较长,但结尾上升明显,在词语中有时没有上升,调值变为 11。去声调值实际在 35 和 45 的中间。湘潭话音韵系统中,阳平调不与不送气的声母相结合,古全浊声母平声字今逢塞音塞擦音时一般读送气声母,古仄声字今逢塞音塞擦音时,大部分读送气声母。晓匣母合口字今读洪音时和非组字有相互混淆的情况(通摄舒声字除外)。果摄开口一等和合口一等字合流,大多数韵母为【o】。假摄三等字一部分韵母为【a ia】,一部分为【e ie】,一般【a ia】为白读层次,【e ie】为文读层次。湘潭话入声字已失去塞音韵尾,读开尾或者元音韵尾。上声、去声、入声皆不分阴阳,古全浊上归去声,有少数古入声字读去声(一般是白读,而且以浊声母入声字为主)。
“子” 尾的语法功能
语法结构:
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加 “子” 尾:单音节名词(或语素)加 “子” 尾后变为双音节名词,起成词作用,如席 — 席子、公 — 公子(表雄性动物)、婆 — 婆子(表雌性动物)等;双音节名词(或语素)加 “子” 尾后变为三音节名词,如叫花 — 叫花子;多音节名词(或短语)也可加 “子” 尾,如鸡毛掸子、鼻屎咖子(鼻垢)。
动词(或语素)加 “子” 尾:单音节动词加 “子” 尾后由动词变为名词,如起 — 起子(开瓶盖儿的一种工具)、骗 — 骗子、扣 — 扣子等。
单音节形容词(或语素)加 “子” 尾:词性由形容词变成名词,如小 — 小子、秃 — 秃子、哑 — 哑子等。
单音节量词加 “子” 尾:词性由量词变为名词,如对 — 对子(对联)、条 — 条子(便笺)。
数量结构加 “子” 尾:词性未变,如一沓子(钱儿)、一门子(亲)、一伙子(人)等。
语法意义:“子” 尾有成词作用,可以使不成词语素成词,如领子、袖子等;可以改变词性,使非名词变成名词,如推(动词)— 推子、哑(形容词)— 哑子等;“子” 尾与重叠作为不同的语法手段来区别词义,有构形的作用,如 “子” 尾大多是用来表示某类事物的泛称或专称,重叠大多是指小孩子对这类事物的说法,如车子(自行车)与车车(指小型的儿童骑的车、玩具车,小孩用语)。
湘潭方言与普通话 “子” 尾的比较:湘潭方言的 “子” 尾词与普通话相比,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湘潭方言和普通话都能加 “子” 尾的词,如 “桌子、椅子、房子” 等;二是普通话不能带 “子” 尾的,而湘潭方言可以带,如 “哑巴、枣儿”,湘潭方言说成 “哑子、枣子”;三是普通话可以带 “子” 尾的词,而湘潭方言不能带,如 “谷子”“尺子”,湘潭方言说成 “谷”“尺”。
湘潭话中还有一个特色助词 “起”,除了与普通话意义和用法相同之外,还可以用作结构助词表持续、完成、补充、趋向及方式等。
表持续体:位于动词和宾语之间,相当于普通话的 “着”,表示动作还在持续着,或动作所产生的状态还继续存在着。例如 “天气热,走起出一身汗。”“他骑起一部新单车。” 等。
表完成体:位于动词之后,相当于普通话的 “成” 或 “完”。例如 “林妹子和李伢子对起亲哒!”“学生公寓建起哒。” 等。
现状
湘潭县农村人口众多,约为 116 万。通过对湘潭县农村人口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发现,有宗教信仰或倾向的约 12 万,占比 10.34%。从信徒分布的宗教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中,其中湘潭县农村佛教信教场所 24 处,教徒大约 6 万人;道教宗教场所 15 处,教徒 5 万人;基督教宗教场所 13 处,教徒 600 余人;天主教只有宗教场所 1 处,地处易俗河麦子石,教徒不足百人。此外,湘潭县农村中还有民间宗教信仰场所 5 处,但信仰者不固定,人数难以统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湘潭县农村教徒主要集中在佛教和道教,不仅教徒人数占主要部分,而且宗教场所也相对较多。外来宗教在湘潭县农村地区并不是很流行,影响不大。另外,湘潭县农村教徒主要是以 55 岁以上的妇女为主,成年男子相对较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特点
信徒以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为主,文化水平偏低。在湘潭县农村地区,宗教信仰者中老人和老年妇女占据了很大比例。这一群体由于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宗教的理解和认知也相对较为有限。他们往往在生活中寻求精神寄托,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然而,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宗教的认识可能存在一些片面性和盲目性。
湘潭市宗教丰富,举办了第三届五大宗教同台讲经比赛暨宗教界代表人士暑期谈心活动。湘潭市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教派。近年来,全市宗教领域呈现出和顺稳定的良好局面。
针对农村宗教信仰形式多而成分复杂,难于管理和控制等现状及原因,湘潭市遵循 “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的方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举措,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
省政协党组成员葛洪元曾调研湘潭宗教工作,对湘潭宗教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他要求湘潭在宗教事务管理上,政治站位要更高,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上要走在全省前列;要做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基础性工作,提高依法管理水平;要集中精力,有目标、有计划、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当前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强化领导责任,加大协调力度,做好宗教事务管理机构改革工作。
调研组一行还实地考察了湘乡市云门寺、务门前教堂等宗教场所,并听取有关情况汇报。
湘潭市政协宗教界委员在疫情期间同舟共济战疫情,积极捐款捐物,为湘潭市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爱心。五大宗教团体均于 1 月 24 日发布紧急通知,通知信教群众暂停一切宗教活动。
湘潭市举办宗教工作培训班暨首届五大宗教团体同台讲经比赛活动,参赛选手们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不同宗教的教理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湘潭市举办第三届五大宗教同台讲经比赛,并开展宗教界代表人士暑期集中谈心。比赛中,8 名各宗教教职人员围绕 “深入开展‘四正四清’行动,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湘潭实践” 主题,从教规教义、信仰实践、从严治教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和交流,展示了全市宗教界人士的良好形象。今年的暑期谈心采取集中谈心和分别访谈的形式进行。在当天的集中谈心活动中,宗教界代表人士首先集体学习了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随后围绕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宗教团体建设、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宗教活动场所、推进宗教中国化的湘潭实践等踊跃发言。大家纷纷表示,将继续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更好地团结和引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同全市人民一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潭凝心聚力。
湘中民居以木结构为主,小青瓦双坡屋顶,布局讲究对称。木构件有精美雕刻,与自然环境融合,如韶山古民居。
韶山的古民居承载着家族的记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这些传统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小青瓦双坡屋顶,房屋布局对称,堂屋处于中心位置,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木构件上往往雕刻着花鸟鱼虫等精美图案,体现了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传统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融合,门前的池塘、屋后的青山,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田园画卷。
一担柴式民居形式如 “H”,坐北朝南或坐东朝西,利于通风采光。如韶山毛泽东故居、齐白石故居。
一担柴式民居形式独特,如 “H” 型,坐北朝南或坐东朝西,这样的布局有利于通风采光。韶山毛泽东故居建在高位平台上,防止雨水浸泡。房屋墙基以石块为基础,上筑三合土,架圆木以铺木为建筑。屋顶盖汉瓦,室内空气流通,背北风,向紫阳,冬暖夏凉,青山净水,生活环境十分理想。韶山毛泽东故居是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诞生和成长的地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齐白石故居也是一担柴式。白石乡杏花村的星塘老房子后面南竹茂密,郁郁葱葱。房子前面两边种着杏花、葡萄和鸡爪树。房子前面有一个荷塘,南风习习,仲夏荷香四溢。屋右十米左右,是白石老人年轻时钓虾读虾的星斗塘。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家。故居建于清咸丰年间,西朝东,土墙茅顶,占地 200 平方米,中间一排三间,南北三间。1864 年 1 月 1 日,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于此。他在这里学习、放牛、砍柴、雕刻、吟诗、画画,崇拜家乡名人为师,学习家族的优势,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围子民居黎氏八骏故居是典型的大围子民居,两进四合,土砖青瓦,坐东朝西。
黎氏八骏故居是典型的大围子民居。湘中名山小霞山背靠黎式故居。小日霞山,风景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原八骏故居槽前临清溪长塘,俯瞰龙中良田万顷,听到周围溪水潺潺。这座住宅两进四合,土砖青瓦,坐东朝西,占地约 20 亩。第一道槽门朝南,第二道槽门和正堂门朝西,正屋两进十三间。除了大厅,都是卧室。大厅里有名人字画,楼上的木板成了藏书楼 —— 诵芬楼。诵芬楼当时藏笔筒、砚池盒、茶具等齐白石雕刻的东西。
湘江河边吊脚民居上世纪 60 年代前湘潭河边有壮观的吊脚楼,如岳门前、大埠桥下等地。吊楼支撑的大树墩用桐油浸泡,耐用且有特色。
年轻人去凤凰看吊脚楼,感叹大美奇观,却不知道上世纪 60 年代前湘潭河边十里吊脚楼的壮丽景色!岳门前湿,岳门前喇叭街的城墙上长满了草和青苔。人们走过城墙边的麻石路,一股湿苔气扑鼻。麻石街宽约 4 至 5 米,一边是城墙,另一边是吊脚木楼。这里的吊脚楼从喇叭街延伸到城墙,经过半边街,再到通济门。春雨蒙蒙的季节,人们出行,脚踏青石板,闻到木屐的声音。蒙蒙一靓影,手撑油纸伞。诗情藏画意,有声有色。此种儿时景,存储在脑海。
大埠桥下,雨湖出水通过峡谷流入湘江,峡谷岸边有吊楼。泊岸帆船绕城廊,挂楼茶馆酒店很多。麻石桥上的商人喊,古桑树下的蚕乐。湘江岸边,从九总到十八总,除码头外,都是木质吊楼民居,鳞次排,十分壮观。吊楼支撑的大树墩用桐油浸泡,使其虫不蛀,木不腐,其木板、门窗、楼梯也用桐油或油漆涂刷,使其耐用。吊楼居民多为二结构,每年洪水来临时,居民都会住在二楼。楼上晾台栏杆,均为木质,梳背形式,雕有粗犷的花卉、图案。这个晾台可以接送木船送来的生活用品,晾晒衣服,或者做观景台,了解汛期的涨跌。湘潭早期江景房是这种大水中的民居。
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造型新颖,有高大玻璃幕墙,内部空间宽敞,功能分区合理。
在湘潭的市区,现代化建筑也拔地而起。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建筑造型新颖,它们有着高大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仅能够反射周围的城市景观,还能让室内拥有充足的采光。这些建筑内部空间宽敞,功能分区合理,能够满足人们购物、餐饮、娱乐等多种需求。
湘潭市烈士陵园建筑庄严肃穆,主体采用大量石材,周围绿化和纪念设施布局精巧,供后人缅怀纪念。
湘潭市烈士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潭市烈士陵园位于湘潭市雨湖区陵园路 30 号。20 世纪 50 年代初,湘潭市在西郊贺家山修建革命烈士墓,安葬一些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并在墓地建有高 10 米左右的烈士纪念碑。1983 年更名为 “湘潭陵园”。1984 年 8 月 18 日,更名为 “湘潭市烈士陵园”。
陵园坐西朝东,占地 2 公顷,总建筑面积 1500 平方米。园前之陵园路,长 224 米,宽 11 米,步 33 级花岗石台阶登至园门。登上园门内南北两端的 34 级花岗石台阶,到达吊唁平台。吊唁平台为集体吊唁烈士的场所。正中立有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纪念碑。碑高 4 米多,宽 3.6 米,碑座高 0.73 米,宽 3.83 米。碑西壁中刻有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12 个金色大字。登上南北两端 25 级花岗石台阶,到达陈列馆。陈列馆是烈士陵园的主体设施,砖混结构,西式建筑,面积 1316 平方米。陈列馆玻璃门上首有汉白玉镌刻 “浩气长存” 4 个金色大字的匾额,1984 年秋由王首道题写。馆的前部为双层,后部为单层。一楼正中为第一展室,陈列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牺牲 (或逝世) 的杨昭植、罗亦农、黄公略、毛泽民等数十名湘潭籍革命烈士、志士的遗像、遗物、手稿及简介。北旁为第二展室,陈列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抗美援朝、历次剿匪战斗、对越自卫反击战与其他战线牺牲的毛岸英等数十名湘潭籍烈士的遗像、简介及各种革命遗物。二楼正中过道为烈士骨灰堂,长约 30 米,宽约 3.5 米,安放着永久性陈列的烈士骨灰 120 盒。其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 1007 部队 711、712、713 支队在衡宝战役解放邵阳时阵亡的指战员 90 余人。外一楼与二楼还设有骨灰室两处,收藏其他人员之骨灰 1300 来盒。北端还有国防教育展览馆,南端有资料室;资料室已收集各种烈士遗物 50 余件及萧劲光、王首道、李志民、齐白石、廖静文等人的题词、书画作品 110 余幅。
陵园的南北山坡,都已辟为花园,有珍贵名树近百种,一年四季,青翠欲滴。八月桂花,香飘满园。还有各种珍稀花草,点缀其间。南侧的花园中,有怀英亭、小桥、水池、假山等建筑。陵园环境庄严、肃穆、幽静、雅洁。湘潭市烈士陵园于 1997 年 10 月被湖南省民政厅批准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 年 3 月被湘潭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与传承
湘西竹编制作技艺历史久远,主要分布在永顺县多个乡镇。自古以来篾匠口传身授,传承至今。传承人姚本顺 10 岁学做竹编,手艺精湛。姚本顺自小对竹编艺术充满热爱,在艰苦的岁月中,凭借着对传统技艺的执着追求,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更承载着湘西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湘西竹编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姚本顺担心手艺失传,将在深圳打工的儿子姚元飞叫了回来学习、传承竹编技艺。2014 年,他们创建了湖南湘西州首家竹编合作社 —— 保靖本顺竹艺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为湘西竹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工具与工艺流程
工具主要有小锯子、篾刀等。工艺流程包括选材、采伐、剖篾、刮表层、染色、编织等,工序繁杂,独特工艺难以用现代机器代替。
选材是竹编制作的关键环节,根据不同的竹器选用不同的竹子。采伐竹子后,要把竹节削平,用篾刀剖开,再剖成细篾。剖篾是篾匠的基本功,篾条剖好后,需用刮刀刮去表层,且要刮得大小均匀。在古代,染色采用植物的果汁,先把果子捣碎,取果汁侵染,然后阴干。最后进行编织,可以编织出多种精美的图案,将竹子变成一件精致的工艺品。
湘西竹编的工艺流程凝聚了无数代艺人的智慧结晶,其独特工艺自成一家,在土家族的发展史中,民俗民情的变化也可在竹编的形成中找到蓝本。
传承与发展
在湘潭县石鼓镇流传 600 余年,全产业链规模企业达 50 余家,产品远销国内外。传承人周汉宇通过 “非遗进校园” 和打造非遗工坊等方式,吸引年轻徒弟,传承技艺。
石鼓油纸伞制作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周汉宇作为传承人,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从 2016 年起,他组织 “非遗进校园” 系列研学活动,足迹遍布长沙、湘潭等地的 30 余所中小学,开展油纸伞研学课程教学 180 余堂。2020 年,他建立的宇昌伞业公司与安乐村合作,共同打造石鼓油纸伞非遗工坊,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目前,工坊累计接待研学学生约 5 万人次。
通过这些努力,周汉宇收下了一大批年轻徒弟,手把手地传授石鼓油纸伞制作工艺,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在年轻一代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创新与产业
石鼓镇依托昌山丰富的南竹资源,运用现代打印喷绘技术制作伞面提高产量,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卖货开辟销售 “新赛道”,油纸伞产业成为湘潭市文旅创新亮点。
昌山有 1 万余亩南竹资源,为石鼓油纸伞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从 2005 年开始,石鼓镇改良传统工序,运用现代打印喷绘技术制作伞面,产量提升 10 倍以上,一举成为我国油纸伞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周汉宇的儿子周乐大学毕业后,带着几名同学回到家乡,结合年轻人喜爱的古风、国潮等元素,定制不同风格的油纸伞。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卖货方式,开辟了石鼓油纸伞销售 “新赛道”。目前,他经营的线上平台一天能销出 400 单,年销售额达 700 万元。
“石鼓油纸 (布) 伞产业今年产值可望突破 2.5 亿元,带动 8000 余人就业。” 石鼓镇将全力壮大企业规模、引导行业标准建立、打造油纸 (布) 伞非遗文创园区等,将油纸伞产业打造成湘潭市文旅创新的新亮点。
艺术特色
贺桂华是湘潭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纸折叠的 “掌门人”,以糖纸、画报纸为材料,“以纸为色、用折代笔”,能即兴创作人物,作品充满生活美。
贺桂华作为湖南省折纸工艺大师,多年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从上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她就进行彩纸折叠艺术创作,直至古稀之年,已坚持 40 余载。她的作品以糖纸、画报纸等为材料,通过 “以纸为色、用折代笔” 的独特方式,展现出生活中的美。
她能即兴创作人物,无论是古典忧郁的林黛玉,还是活灵活现的花草和动物,都能在她的巧手下栩栩如生。她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传承与宣传
贺桂华为传承折纸工艺不遗余力,每天创作,参加活动宣传,带作品参加展览并现场讲解示范,希望更多人分享折纸艺术的美。
贺桂华心系传承,每天不断创作。她还带自己的作品参加各种活动,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最近湘潭非遗保护项目《彩纸折叠》艺术展,在湘潭市建设路 “霞所在” 展览馆举行。只要有需要,贺桂华都会现场讲解作品和示范指导。
由 100 个人物头像、50 幅作品构成的《人生百态》,布满展厅迎面的整个展墙,古今中外的男女老少神态各异,喜怒哀乐的表情栩栩如生。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人物形象经贺桂华巧手造就,神情并茂跃然纸上。
湘钢三校凭借折纸这一美育特色脱颖而出,被评为 “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该校利用退休教师贺桂华为彩纸折叠传承人的优势,在美术组老师的通力合作下,利用美术课和社团课的机会,向同学们积极宣扬 “彩纸折叠” 的各项技艺,学生也对这一项传统技艺倍感兴趣。